2025年小米汽车专利

2025-04-22 10:28:59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专利

根据 2025 年公开的专利信息及行业动态,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车辆工程等领域展现了显著的技术布局,以下是核心专利方向及技术亮点的详细分析:

一、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


  1. 车道宽度检测技术(CN119840635A)
    小米在 2025 年 4 月公开的这项专利,通过提取车辆前方待测位置的中心线形状点,结合道路起点距离和车道线形状点对的宽度数据,实现高精度车道宽度检测。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降低了对计算资源的依赖,兼顾了精度与效率,为自动驾驶系统的路径规划提供了更精准的基础数据。

  2. 能耗显示方法(CN119821139A)
    该专利提出了一种精细化的能耗管理方案,通过整合车辆总耗电量、各用电设备的单独耗电量及行驶里程数据,以饼状图、柱状图等可视化形式呈现能耗分布。用户可直观了解空调、多媒体设备等对续航的影响,从而优化驾驶习惯或充电计划,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智能底盘预研技术
    小米在 2024 年 11 月公布的全主动悬架和超级四电机系统,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和零颠簸行驶,并通过 48V 线控制动和转向系统提升响应速度。虽然这些技术尚未在 2025 年量产,但相关专利为未来车型的底盘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二、三电系统与电池技术


  1. 电机与电池结构创新

    • 油冷电机专利(US12199471B2):采用双油冷通道设计,优化了定子组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机功率密度至 11.98kW/kg,为高转速电机(28000rpm)的量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 电池与车身一体化(CN222727973U):通过将电池包壳体顶部集成横梁,提升车身刚度和侧碰安全性,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能耗。

  2. 固态电池布局
    尽管 2025 年未直接公开固态电池专利,但小米计划在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并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 CTB 3.0 技术,能量密度提升 30%。此外,小米的专利中提及超级快充技术(5 分钟充电 200 公里),可能与固态电池技术协同发展。


三、车辆工程与结构优化


  1. 车辆前端结构(CN222727973U)
    该专利通过密封连接件解决了刹车冷却件与冷却模块之间的泄漏问题,优化了车辆前端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散热效率,提升了整车的可靠性。

  2. 电机隔离罩(CN119834517A)
    采用物理隔离设计将电机定子与转子的干腔和油腔分离,并通过支撑部增强定子组件的稳定性,提高电机整体结构强度,降低故障风险。


四、智能座舱与车联网


  1. 多模态交互与生态整合
    小米 SU7 的 HyperOS 系统支持 1000 + 小米智能家居设备互联,通过 UWB 数字钥匙、AR-HUD 和可编程智能灯幕等技术,实现 “人车家” 无缝联动。相关专利覆盖了车机与手机、家居设备的数据交互协议。

  2. 座舱舒适性优化
    例如,2025 年 2 月公开的 “拉手安装组件” 专利(CN222496163U)通过优化装配公差,提升了车内拉手的安装精度和用户体验。


五、国际专利布局


小米在欧美市场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动力系统和自动驾驶领域:

  • 美国市场:油冷电机(US12199471B2)、车辆控制方法(US20250016535A1)等专利覆盖了核心技术。
  • 欧洲市场:通过 WIPO 申请的 78 项国际专利中,约 67 项涉及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覆盖德国、西班牙等市场。

六、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1. 技术追赶压力:在底盘调校、电池耐久性等领域,小米仍需突破比亚迪、特斯拉的技术壁垒。
  2. 供应链整合: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达 21 万辆,但订单积压超过 15 万辆,供应链复杂度可能影响交付效率。
  3. 行业竞争:面对特斯拉 FSD、华为 ADS 等竞品的 L3/L4 级智驾技术,小米需加速自研 AI 芯片和传感器融合方案。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专利布局呈现 “软硬结合、生态协同” 的特点,重点突破自动驾驶算法、三电系统和智能座舱技术。尽管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尚未大规模落地,但通过专利储备和产业链合作,小米正逐步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护城河。未来,随着 L4 级自动驾驶和固态电池的量产,小米有望在智能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

小米汽车专利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49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