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北京亦庄的工厂已成为其汽车业务的核心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智能制造与绿色生产的标杆。以下是该工厂的最新动态与核心信息:
一、工厂定位与产能布局
小米亦庄工厂分为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总占地面积达 105 公顷(含扩建后二期及三期规划用地),是小米汽车全球战略的核心枢纽。
- 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 4 月投产,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通过产线优化已提升至月均 2.2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量达 21.61 万辆,占小米汽车总交付量的 80% 以上。
-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可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目前二期工厂多座建筑已封顶,路面硬化施工进入尾声,测试跑道、智能车间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中。
- 三期规划:毗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启动施工,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建至 105 公顷,以应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小米亦庄工厂以 “灯塔工厂” 标准打造,融合多项前沿技术:
- 自动化生产:全厂部署超过 700 台工业机器人,实现压铸、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新车。
- 绿色制造:
- 屋顶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1640 万度,满足工厂 15% 的用电需求;
- 废水处理效率达 99%,废重金属零排放;
- 采用低碳材料与工艺,如一体化压铸技术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能耗。
- 研发协同:工厂内设 29 个研发实验室,与小米全球研发中心联动,支撑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高阶智驾系统等技术迭代。
- 测试能力:拥有长 2.5 公里、设计时速 120km 的测试跑道,覆盖 18 种复杂路况,可模拟极端环境下的车辆性能测试。
三、产品与供应链
- 核心产品:
- 小米 SU7:2024 年 4 月上市以来,累计交付超 21 万辆,2025 年一季度以 7.59 万辆的销量领跑新势力车型。
- 小米 YU7:第二款车型,定位中高端轿车,采用双电机四驱系统,计划 2025 年下半年上市。
- 供应链布局:
- 本地供应链占比超 60%,与北汽李尔、采埃孚等 40 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 “1 小时配套圈”;
- 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投产,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华中供应链布局;
- 与方正电机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适配亦庄工厂的智能制造需求。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 产能压力: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 SU7 订单交付周期仍长达 11 个月。小米通过双班制生产、供应链协同优化(如武汉零部件项目)提升产能,计划将月均产能从 2.2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
- 市场竞争:面对比亚迪、吉利银河等车企的强势表现,小米汽车通过 “技术 + 生态” 差异化竞争,如 SU7 的人车家全生态体验、YU7 的智能化配置等。
- 政策支持:北京经开区通过 “亦税连亦企” 机制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土地审批流程(如二期工厂用地从启动到批复仅 63 天),助力产能扩张。
五、未来展望
小米亦庄工厂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制造基地。2025 年,随着二期投产与三期规划,工厂将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 产能跃升:2025 年总产能达 30 万辆,2026 年或通过三期扩建进一步提升至 50 万辆;
- 技术突破:加速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高阶智驾等技术量产;
- 生态协同:与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车企共建 “新能源汽车 — 智能交通 — 车联服务” 产业生态,推动亦庄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创新高地。
小米亦庄工厂的发展不仅是小米汽车战略的关键,也标志着北京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该工厂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