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布局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技术整合和智能化生态构建,尚未有官方明确披露的直接入股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的信息。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供应链技术投资:强化核心竞争力
- 轻量化车身技术
2025 年 3 月,小米宣布投资某定制化型材研发商,重点布局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 技术。该技术可使车身减重 15%,并通过与小米共建柔性产线,将改造成本从传统车企的 10 亿元压降至 2 亿元,同时缩短新车研发周期至 11 个月。这一投资直接服务于小米 SU7 Ultra 的量产,使其制造成本下降 23%,毛利率首次逼近盈亏平衡点。此外,该材料在能耗端带来 12% 的续航提升,帮助小米汽车在价格战中建立技术壁垒。
- 固态电池技术
小米通过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卫蓝新能源(中科院物理所固态电池产业化平台),并在 2025 年与华友钴业达成 5 年合作,共同开发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卫蓝新能源的混合固液电池已进入小米汽车供应链,预计 2025 年产能将扩至 16GWh。这一布局为小米 SU7 系列的续航升级(如 SU7 Ultra 的 830km 续航)提供了关键支持,同时通过技术合作降低电池成本。
- 智能底盘与线控技术
小米在 2025 年加速研发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及 48V 线控转向 / 刹车系统。其中,四电机技术可实现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对标比亚迪 “易四方”;全主动悬架的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支持车辆原地起跳。这些技术虽未涉及直接入股,但通过与供应商(如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构建了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
二、市场传闻与合作动态:需谨慎验证
- 众泰汽车入股争议
2025 年 4 月,市场传闻小米以 33 亿元入股众泰汽车,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智能网联、销售渠道等领域。然而,众泰汽车官方明确否认合作传闻,称 “暂未收到相关消息”,且其控股股东股权存在司法冻结问题。尽管股吧等平台有投资者热议,但缺乏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公告,真实性存疑。
- 蔚来汽车收购猜想
券商海通国际曾猜测小米可能收购蔚来,以整合换电网络。但小米与蔚来的合作仅限于充电补能网络(如 1.4 万个蔚来充电桩接入小米地图),并未涉及股权层面。雷军在 2024 年明确表示 “小米坚持自主造车”,收购可能性较低。
三、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自研与生态协同
- 产能扩张与车型规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助力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同期,小米 SU7 Ultra(三电机、830km 续航)和首款 SUV 车型 YU7(中大型轿跑 SUV,820km 续航)陆续上市,覆盖 25-80 万元价格区间。
- 研发投入与技术开放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重点投向智能驾驶、AI 大模型及电池技术。雷军宣布开放汽车生态,允许友商采购小米供应链产品(如轻量化材料、电池管理系统),以战养战提升行业影响力。
四、未来潜在投资方向
- 海外市场布局
小米可能通过投资东南亚或欧洲的新能源车企(如印度的 Ola Electric、欧洲的 Arrival),加速全球化扩张。
- 智能驾驶与芯片
若小米进一步深化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入股激光雷达企业(如禾赛科技)或车规级芯片公司(如地平线)。
- 充电网络整合
与蔚来、小鹏的补能合作或升级为股权绑定,共同构建全国性充电网络。
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以供应链技术整合为主,尚未有官方确认的直接入股整车企业案例。市场传闻的众泰汽车入股存在争议,需以官方公告为准。小米的战略核心是通过自研与生态协同,在智能化、轻量化、电池技术等领域建立壁垒,而非依赖资本并购快速扩张。未来,随着产能释放和技术落地,小米可能在海外市场、智能驾驶等方向探索新的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