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集团汽车业务进入全面发力阶段,在产品矩阵、技术突破、市场表现及战略布局等方面呈现以下核心动态:
一、产品矩阵:SUV 车型 YU7(御 7)重磅登场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御 7)** 作为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成为 2025 年焦点。该车于 2025 年 3 月正式命名,定位 “陆地战车”,主打高性能与智能化。其长宽高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691 马力)两种版本,最高车速 240km/h,续航里程最高达 820 公里(CLTC 工况)。YU7 沿用 SU7 的家族化设计,配备全隐藏式门把手、尾翼、黄色刹车卡钳等运动元素,并首次采用红白双拼内饰、碳纤维方向盘及电子怀挡设计。根据工信部申报信息,YU7 已完成多版本测试,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正式上市,预计起售价 22.5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二、技术突破:端到端智驾系统 HAD 全面落地
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关键突破,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于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并全量推送。该系统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全场景,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无缝衔接,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30%。SU7 Ultra 出厂即搭载 HAD 系统,配备 128 线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双 Orin-X 芯片,算力达 11.45EFLOPS,可实现无图城市 NOA 功能。雷军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加快自动驾驶量产,力争 2026 年支持高速与城市道路智驾功能落地,进一步推动技术商业化进程。
三、市场表现:销量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单月销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五个月位居中大型纯电轿车榜首,SU7 Ultra 上市后订单表现强劲,开售 10 分钟大定超 6900 台。产能方面,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年内投产,目标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供应链优化方面,小米通过直接采购电池包、调整生产排班(每两周休息一天)等措施缓解交付压力,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从 31 周缩短至 27 周。
四、政策与补贴:全国性以旧换新红利释放
2025 年国家延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的个人消费者给予最高 2 万元补贴。地方政策如北京、海南等地进一步细化,例如北京对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补贴 1.5 万元,海南通过 “政策 + 活动” 双轮驱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小米汽车作为主力车型,用户可叠加享受国家与地方补贴,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五、市场竞争与战略布局
面对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26.35 万元起)、问界 M5 Ultra(23.8 万元起)等竞品,小米通过生态协同构建差异化优势。YU7 深度整合小米 IoT 生态,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联动及澎湃 OS 多端互联。国际市场方面,小米计划 2027 年启动汽车出海,2025 年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同步推进泰国工厂建设。此外,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武汉)将于 2025 年大规模投产,聚焦空调品类,为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提供硬件支撑。
六、挑战与应对
- 产能压力:尽管采取增产措施,SU7 累计未交付订单仍超 15 万辆,YU7 上市后需进一步优化供应链。
- 用户体验验证:HAD 系统需通过大规模用户实测验证可靠性,避免 “宣传与实际功能落差”。
- 竞品围剿:特斯拉、华为等品牌在品牌溢价与技术积累上仍具优势,小米需持续强化性价比与生态黏性。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以技术迭代 + 产品扩张 + 政策红利为核心驱动力,YU7 的上市将进一步完善其产品矩阵,而 HAD 系统的落地与产能提升则是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 的市场背景下,小米凭借 “科技平权” 理念与生态整合能力,有望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其能否复制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仍需观察供应链稳定性与用户口碑的持续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