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表现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 “好” 的评价需结合其技术突破、市场反馈及行业竞争综合考量。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创新与产品力:参数与体验的双重突破
- 性能与续航
小米 SU7 系列搭载三电机驱动系统,Ultra 版最大功率达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续航突破 800 公里(CLTC 工况),并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的 800V 高压快充技术。这些参数在 30 万元价位段具有显著优势,甚至超越部分豪华品牌车型。赛道实测中,SU7 的制动距离仅 33.3 米,但刹车片在极限驾驶下的耐用性仍存争议,显示其更偏向城市道路设计。
- 智能驾驶与生态整合
小米自研的 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已实现高速 NOA 全量推送,并计划 8 月覆盖全国城市 NOA 功能。2025 款 SU7 升级的神经拟态芯片 “赤兔 N1” 支持类脑决策模型,在复杂城市场景下的变道成功率达 99.3%,鬼探头识别准确率 98.7%。此外,小米汽车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 2000 + 智能设备无感控制,如 “归家模式” 可联动家中空调、热水器等,构建人车家全场景互联体验。
- 安全性能
一起坠崖事故中,小米 SU7 的车身框架保持完整,气囊及时弹出,乘员舱未受严重挤压,车主一家四口仅受轻伤。这一案例凸显其车身结构强度和被动安全设计的可靠性。用户调研显示,SU7 的故障率行业最低,返厂维修率近乎为零,制造工艺对标德系豪车,91% 产线自动化率保障了品控。
二、市场表现与用户口碑:销量与争议并存
- 销量与产能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位列中大型车销量榜首。但在新能源汽车总榜中,SU7 仅排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等车型。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但面临供应链压力(如芯片短缺)和单车亏损问题(每辆亏损约 3.77 万元)。
- 用户反馈
- 好评:动力强劲、智能生态便捷、续航扎实、安全性可靠。科技爱好者和多车家庭用户对其性能和生态联动尤为认可。
- 争议:赛道版 SU7 Ultra 的后排空间局促、冬季续航缩水(低温下打 7 折)、智驾系统成熟度落后于华为 ADS 2.0,且部分选装件交付周期长达 18 周。
三、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 竞争对手
极氪 001 凭借双腔空气悬挂和更大空间对小米 SU7 形成压制,智界 S7 则以华为 ADS 2.0 的城市 NOA 功能领先。此外,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 EV 在品牌影响力和续航表现上仍具优势。
- 政策支持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报废旧车购买小米 SU7 可享最高 2 万元补贴,且新能源车不限行、免费停车等政策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
四、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生态扩张
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普惠和生态整合。其计划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并通过开放车机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探索车载 “剧本杀”“移动会议室” 等新场景。若能在 2025 年底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覆盖率 90%,并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占据更稳固的地位。
总结:是否值得购买?
- 推荐人群:科技爱好者、小米生态用户、追求性能与智能体验的年轻家庭。
- 需谨慎人群:对后排空间和冬季续航敏感的用户、注重品牌溢价的消费者。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但其能否持续突破,仍需观察产能爬坡、智驾算法迭代及盈利模式优化的进展。若你追求高性价比的智能电动汽车,小米 SU7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若更看重品牌成熟度和全场景适用性,竞品可能更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