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当前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 “便宜车” 布局已逐渐清晰。根据多份权威媒体报道与官方透露,小米将在 2025 年推出第二款量产车型小米 YU7,这是一款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起售价低于 20 万元,成为小米汽车产品线中价格最亲民的车型。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 YU7:2025 年 “走量” 主力车型
1. 定位与价格
- 核心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极氪 001 等竞品,主打高性价比中大型纯电 SUV 市场。
- 价格区间:标准版起售价预计19.99 万 - 22.59 万元,高配版本或突破 30 万元。这一价格相比小米首款车型 SU7(21.59 万起)更具竞争力,且低于特斯拉 Model Y(24.99 万起)。
- 价格策略:延续小米 “高配低价” 传统,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例如,YU7 采用自研 800V 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机,减少对高价零部件的依赖。
2. 核心配置
- 动力性能: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220kW+288kW)版本,零百加速最快 4.9 秒,CLTC 续航最高达 760 公里。
- 智能驾驶:标配激光雷达和小米自研 Xiaomi Pilot 3.5 系统,支持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辅助功能,硬件算力达 560TOPS。
- 空间设计:轴距 3000mm,采用 5 座布局,后排腿部空间达 980mm,标配全景天幕和电动尾门。
3. 市场目标
- 销量预期:2025 年计划交付 15 万辆,占小米全年 35 万辆目标的 43%。
- 用户群体:瞄准家庭用户和年轻消费者,通过 “人 - 车 - 家” 生态(如 MIUI Auto 互联、米家设备控制)增强用户粘性。
二、技术与供应链支撑
1. 自研技术降本
- 三电系统:搭载自研 V8s 超级电机,功率密度达 6.78kW/kg,成本较上一代降低 18%。
- 电池方案: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双供应商策略,通过 CTP(无模组)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
2. 产能与供应链
- 工厂产能: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供应链优化:与舜宇光学、同驭科技等企业合作,实现激光雷达、线控底盘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采购成本下降 25%。
三、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
1. 市场竞争
- 竞品压力:2025 年 20 万 - 30 万元纯电 SUV 市场将迎来问界 M5 Ultra(23.8 万起)、小鹏 G6(19.66 万起)等竞品,小米 YU7 需在智能驾驶和价格上建立差异化优势。
- 价格战风险:行业价格下探趋势明显(如吉利银河 E8 限时 14.98 万起),小米可能通过 “素车 + 选装” 模式进一步降低入门门槛。
2. 政策支持
- 补贴延续:2025 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延续,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叠加小米官方优惠后,YU7 实际成交价可能下探至 18 万元左右。
- 技术标准:工信部推动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YU7 的高阶智驾功能有望成为政策红利受益者。
四、未来规划:更低价车型在路上
1. 2026 年 15 万元级车型
- 定位: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主打家庭市场,起售价或低于 15 万元,通过 “模块化生产 + 用户选装” 模式降低成本。
- 技术路线: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解决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同时避开传统混动技术专利壁垒。
2. 长期战略
- 产品矩阵:2025-2026 年形成 “SU7(轿车)+YU7(SUV)+ 昆仑(增程 SUV)” 三车布局,覆盖 15 万 - 40 万元价格带。
- 全球化:计划 2025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极高要求,需警惕芯片短缺或电池供应波动。
- 品牌认知:消费者对 “小米 = 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可能影响 YU7 高端化尝试,需通过技术营销(如纽北圈速挑战)重塑品牌形象。
- 盈利压力:低价车型可能拉低毛利率,小米需在销量与利润间寻找平衡,避免重蹈新势力 “赔本赚吆喝” 的覆辙。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 “便宜车” 战略将聚焦于YU7,通过 20 万元级定价、高性价比配置和规模化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对于预算有限但追求智能体验的消费者,YU7 是值得期待的选择。若需更低价格,可关注 2026 年推出的 15 万元级增程 SUV。建议消费者关注 2025 年 6-7 月 YU7 上市时的官方定价及政策补贴,结合自身需求做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