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小米汽车全系列车型均已配备智能驾驶功能,但不同车型的配置和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技术布局、车型配置、实际应用及行业背景四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技术布局:全栈自研与生态整合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采取全栈自研 + 生态合作策略,形成了覆盖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包括: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
作为行业首个实现「车位到车位」无缝衔接的系统,HAD 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辅助驾驶,覆盖高速、城市快速路、复杂城市道路及预先学习的停车场场景。该系统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通过 1000 万 Clips 真实路况数据训练 AI,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和高效通行。硬件方面,SU7 Ultra 配备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及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达 11.45EFLOPS,确保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 - X-Pilot 4.0 系统:
搭载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小米御 7 车型,支持城市 NOA 功能,覆盖全国 45 个主要城市,可完成无保护路口掉头、隧道内自动跟车等复杂任务。硬件配置包括 31 个高精度传感器(含 4 颗激光雷达)和 1024TOPS 算力,满足 L2 + 级辅助驾驶需求。 - 安全冗余设计:
小米在主动安全领域强化防护,例如 SU7 Ultra 标配0-60km/h 全速域误加速抑制辅助(MAI),通过实时监测驾驶员操作意图,结合 AEB 功能瞬间刹停以避免碰撞。此外,全向低速防碰撞系统(LAEB/RAEB)可 360° 扫描障碍物,降低低速刮擦风险。
二、车型配置:从基础辅助到高阶智驾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售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呈现阶梯式分布,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 SU7 标准版:
搭载基础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前向防碰撞辅助(FCW/AEB)、定速巡航、疲劳驾驶提示等,支持 8-135km/h 时速下的紧急制动,但对锥桶、水马等无规则障碍物不响应。该版本定位入门市场,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视觉 + 毫米波雷达融合感知。 - SU7 Ultra:
作为旗舰车型,SU7 Ultra 出厂即搭载Xiaomi HAD 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端到端自动泊车、高速 NOA、城市道路通行等功能。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并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后,方可启用高阶功能。硬件上采用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支持极窄车位泊出(50cm 极限间距)和漫游寻位泊车,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题。 - 小米御 7:
中大型 SUV 御 7 主打城市智能驾驶,其 X-Pilot 4.0 系统通过 4 颗激光雷达和 8 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实现高精度感知,配合 AR-HUD 增强现实导航,可精准识别复杂路况。该车型支持代客泊车和跨楼层记忆泊车,并通过车机与小米智能家居深度联动,提升用户体验。
三、实际应用:技术落地与用户反馈
尽管小米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和争议:
- 事故案例与功能边界:
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使用 NOA 功能时因施工改道场景误判,导致严重碰撞事故,暴露了系统对无规则障碍物识别的不足。小米官方承认其 AEB 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不响应锥桶等目标,并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管。类似地,部分用户反馈 SU7 存在高速急刹误判、雷达探测盲区等问题,反映出技术成熟度仍需提升。 - 政策监管与宣传调整:
2025 年 4 月工信部加强智能驾驶监管,要求车企规范宣传术语,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表述,统一采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等标准名称。小米随后调整策略,在 SU7 Ultra 宣传中强调「辅助驾驶需驾驶员持续监控」,并暂停推送部分敏感功能(如代客泊车)以符合新规。 - 用户信任与使用习惯:
调查显示,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存在技术幻觉,误认为「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导致危险行为(如驾驶中玩手机、睡觉)。小米通过车主手册、安全课程等方式强化风险教育,但用户认知转变仍需时间。
四、行业背景:技术演进与竞争格局
2025 年智能驾驶行业呈现普惠化与规范化并行的趋势,小米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 技术普惠:
随着智驾功能下探至 10 万级价格带,小米通过 SU7 标准版(25.99 万元起)和御 7(预计 30 万元级)推动「智驾平权」,使更多用户能够体验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相比特斯拉 FSD 的高价订阅模式,小米采取硬件预埋 + OTA 升级策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 安全与合规:
面对行业事故频发和监管收紧,小米联合头部保险公司推出智驾保障服务,覆盖因系统故障导致的事故责任。同时,其 OTA 升级需通过工信部备案,紧急修复需走召回流程,确保功能迭代的安全性。 - 生态协同:
依托小米生态的 3.96 亿 MIUI 用户,小米汽车实现「人车家全场景互联」,例如通过车机控制智能家居、反哺家庭安防数据等。这种生态优势使其在用户粘性上超越特斯拉等竞争对手,但也面临数据隐私和跨设备兼容性挑战。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全系车型均已配备智能驾驶功能,从基础辅助到高阶智驾形成完整产品线。SU7 Ultra 的 Xiaomi HAD 系统和御 7 的 X-Pilot 4.0 代表了小米在技术上的突破,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用户保持警惕,避免过度依赖。随着行业监管趋严和技术持续迭代,小米智能驾驶将在安全合规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出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