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迅速成为市场焦点。截至 2025 年 3 月,其累计销量已突破 32 万辆,单月交付量稳定在 2.9 万辆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在自动驾驶领域,小米 SU7 通过硬件分级、算法迭代和生态整合,构建了一套覆盖 L2 级辅助驾驶到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技术体系,以下是其 2025 年的核心进展与深度解析:
一、硬件架构:分级配置与技术突破
1. 传感器与算力布局
- 标准版(21.59 万):搭载单颗英伟达 Drive Orin 芯片(算力 84 TOPS),配备 11 颗高清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及 5 颗毫米波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实现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如全速域 ACC、车道居中),但未配备激光雷达,城市 NOA 功能需选装。
- Pro 版(24.59 万)与 Max 版(29.99 万):采用双 Orin 芯片(总算力 508 TOPS),新增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和端到端代客泊车。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提升了对异形障碍物(如施工路障、锥桶)的识别精度(误差 < 0.1m)。
- Ultra 版(52.99 万):搭载三激光雷达(前向 128 线 + 侧向补盲)、12 颗摄像头及双 Orin 芯片,算力提升至 11.45 EFLOPS,支持无图城市 NOA 和更复杂的博弈场景(如无保护左转、窄路会车)。
2. 芯片与算法生态
- 英伟达 Orin 平台:作为核心计算单元,支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实时决策,Pro/Max 版双芯片架构为 L3 级自动驾驶预留算力冗余。
- 自研算法突破:小米推出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 技术,通过大模型训练实现道路拓扑实时生成和动态路径规划,在 2025 年 3 月的 OTA 升级中,该算法已支持北京、上海等 10 城的核心区域城市领航功能。
二、功能迭代:从辅助驾驶到 L3 级突破
1. L2 级辅助驾驶
- 高速 NOA:覆盖全国高速及城际快速路,支持自动变道、超车和上下匝道,202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用户高速场景使用率达 68%,平均接管里程超过 200 公里。
- 端到端代客泊车:Pro/Max 版支持跨楼层记忆泊车和车位搜索,最高时速 23km/h,在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商场停车场实测中,泊车成功率达 92%。
2. L3 级技术储备
- 硬件支持:Max 版已搭载符合 L3 级标准的传感器和算力平台,高盛报告指出其硬件可通过 OTA 升级启用 L3 功能。
- 法规进展:北京、武汉等地 2025 年实施的新条例允许 L3 级车辆上路,但需通过审核。小米正与当地交管部门合作,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完成认证。
3. 安全冗余
- 双冗余系统:关键控制器(如转向、制动)采用双芯片架构,2025 年 3 月的高速事故中,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 0.8 秒内完成报警并减速,最终由驾驶员接管避免碰撞。
- 紧急制动优化:AEB 系统在夜间、雨雾等场景的制动距离缩短至 30 米内,2025 年 2 月的测试显示,其对静止假车的识别率达 98%。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与口碑
- 销量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以 7.59 万辆的成绩位列轿车销量榜第四,超越特斯拉 Model 3(5.27 万辆),在 20-30 万元价格区间市占率达 18%。
- 用户评价:坠崖事故车主二次购车事件(2025 年 4 月)强化了品牌安全性认知,但高速事故也引发对辅助驾驶功能边界的讨论,应急管理部明确指出市售车型仍属 L2 级,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2. 竞争对手对比
- 特斯拉 FSD:在复杂城市道路的博弈能力更强,但硬件成本较高(约 3 万元选装),且尚未通过中国法规认证。
- 蔚来 NOP:支持换电生态,但硬件算力(508 TOPS)与小米持平,2025 年第一季度用户活跃度略低于小米 SU7。
四、挑战与未来规划
1. 技术挑战
- 无图方案:小米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无图城市 NOA,但需解决高精度地图依赖问题,目前其感知算法在非结构化道路的识别准确率为 85%,仍有提升空间。
- 法规适配:L3 级责任划分尚未明确,小米需与保险、法律机构合作,建立事故责任认定机制。
2. 未来规划
- 2025 年 Q3:计划通过 OTA 推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首批覆盖北京、上海等 5 城。
- 2025 年底:扩建超充网络,新增 200 座 600kW 液冷超充站,提升补能效率。
- 2026 年:推出搭载 L4 级技术的 Robotaxi 车型,与滴滴、高德合作开展商业化运营试点。
总结
小米 SU7 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其自动驾驶技术通过硬件分级和算法迭代,实现了从 L2 到 L3 的渐进式突破。尽管面临法规适配和用户认知等挑战,但其性价比优势和生态整合能力(如小米澎湃 OS 与智能家居互联)仍为其赢得了广泛市场认可。随着 L3 级功能的落地和超充网络的完善,小米有望在智能汽车赛道进一步巩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