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布局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成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的核心力量。以下从产业布局、技术突破、市场表现和生态协同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业布局:产能扩张与智造升级
- 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
小米汽车位于亦庄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已完成规划验收,新增 52 公顷用地,整体规模扩大至 105 公顷。一期工厂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的 1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为实现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保障。此外,亦庄周边土地储备为三期工厂预留空间,未来产能或进一步提升至 50 万辆 / 年。
- 智能制造与供应链整合
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节拍 68 秒 / 台,零部件通用化率达 78%。供应链方面,小米通过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碳化硅电控模块等企业,构建轻量化联盟,将 SU7 Ultra 车身重量降至 320kg,制造成本降低 23%。武汉江夏区的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也已落地,强化区域供应链协同。
二、技术突破:全域创新与生态融合
- 三电系统与续航革命
2025 款 SU7 搭载宁德时代 CTB 3.0 麒麟电池,能量密度 280Wh/kg,支持 - 30℃低温 4C 快充,12 分钟补能 300 公里。全域 800V 高压平台配合碳化硅逆变器,系统效率达 97.6%,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
- 智能驾驶与交互升级
小米首款车规级神经拟态芯片 “赤兔 N1” 实现 0.8ms 决策延迟,支持城市 NOP + 跨楼宇自动泊车。12 颗摄像头(含 3 颗 4D 毫米波雷达)与 1550nm 激光雷达组成 360° 感知矩阵,鬼探头识别准确率达 98.7%。座舱搭载澎湃 OS 2.0,支持 2000 + 小米 IoT 设备无感控制,实现 “归家模式” 等场景联动。
- 轻量化与成本控制
通过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技术,SU7 Ultra 白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同时将材料成本从 380 元 /kg 压至 120 元。拓扑优化算法减少冗余结构,车架由 72 个模块化型材组成,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三、市场表现:销量领跑与品牌破圈
- 爆款车型持续热销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以 29244 辆销量位居中大型车榜首,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69 辆,占中国轿车市场 3.17% 份额。SU7 Ultra 锁单量突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单辆毛利率提升至 5%,逼近盈亏平衡点。
- 产品矩阵与战略布局
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纯电中大型 SUV YU7(御 7),定位 25-30 万元市场,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2026 年还将推出增程式混动 SUV,覆盖更多细分市场。
- 品牌影响力与用户生态
小米汽车深度融入亦庄智能网联生态,在 2025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中担任赛事计时车,展示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通过 “人车家” 全生态闭环,用户可通过车载系统控制家中设备,提升品牌黏性。
四、生态协同:政策赋能与产业集群
- 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亦庄作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集群核心,为小米提供 1 亿元产业资金支持、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及人才政策。京津冀集群规模超 8500 亿元,集聚 2000 余家企业,覆盖动力电池、芯片、高精地图等全产业链。
- 产业空间与未来规划
亦庄启动 “汽车智造创新城” 建设,规划 270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构建 “一港四基地” 格局,包括智能网联创新港、前沿技术研发基地等,助力小米在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突破。
- 开放生态与行业影响
小米宣布开放供应链,允许友商采购其定制型材,摊薄研发成本。这种 “投资即整合、开放即控制” 的策略,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传统车企如上汽、东风加速拆分零部件业务以应对。
总结:从 “颠覆者” 到 “引领者”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在亦庄已形成 “智造基地 + 技术研发 + 生态协同” 的立体布局,通过产能扩张、技术普惠和生态开放,逐步从新势力中突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YU7 上市及武汉基地规划,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冲击百万辆产销目标,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变量。而亦庄作为其战略支点,正通过政策红利与产业集群效应,助力小米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的终极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