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小米汽车已正式推出多款电动车型并实现大规模交付,其市场表现和产品竞争力均展现出强劲势头。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核心车型与技术突破
- 小米 SU7 Ultra
作为 2025 年最受瞩目的电动超跑,SU7 Ultra 于 3 月正式交付,预售价 81.49 万元。其核心性能包括:
- 动力系统:搭载小米自研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综合输出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突破 350km/h,刷新全球量产四门车性能纪录。
- 电池与续航: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11 分钟充至 80%),CLTC 续航达 630km,配备双大面主动冷却系统,可连续两圈纽北赛道驾驶无过热。
- 赛道级配置:碳纤维车身覆盖件(减重 57kg)、双腔空气弹簧、碳陶瓷制动盘(100km/h 制动距离 30.8 米)、风阻系数 0.195,兼具超跑性能与智能科技(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R 导航、小米生态互联)。
- 市场热度:预售 10 分钟斩获 6900 台大定订单,对比竞品极氪 001 FR 的 130 万元售价,其性价比优势显著。
- 小米 SU7 标准版
定位中大型轿车,售价 21.59-29.99 万元,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其核心配置包括:
- 动力与续航:后驱版最大功率 299 马力,CLTC 续航 700-830km;四驱版最大功率 673 马力,0-100km/h 加速 2.78 秒,续航 800km。
- 智能座舱:16.1 英寸中控屏、五区域语音控制、声纹识别,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
- 产能与交付:受限于工厂产能,目前仍有 15 万台订单待交付,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小米 YU7(2025 年 8 月上市)
作为第二款车型,YU7 定位中高端市场,预计搭载 800V 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后轮转向系统,支持城区智能驾驶,起步价或低于 25 万元。
二、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工厂建设
- 北京二厂:5 月启动试生产,6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 30 万辆,满负荷可达 50 万辆。
- 武汉基地:规划 2000 亩产业园,辐射华中市场,预计 2025 年启动建设。
- 供应链体系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汇川技术(V6s 电机)、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博世(ESP 10.0 系统)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全链条。
- 自研技术:泰坦合金车身、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半年内完成三代智驾系统迭代。
三、市场表现与战略目标
- 销量数据
- 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高盛预测销量或达 35 万辆,市销比 1.7 倍(行业平均 1.0 倍)。
- SU7 Ultra 发布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全年目标提前达成;SU7 标准版上市 11 个月销售超 32 万台。
- 竞争优势
- 性价比: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价格对标百万级竞品,SU7 标准版配置与特斯拉 Model 3 相当但价格低 15%。
- 生态协同:小米手机用户可无缝连接车机系统,AR 导航、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提升用户粘性。
- 挑战与应对
- 产能瓶颈:当前限制销量的主要因素是工厂产能,而非订单数量,小米通过双班生产、扩建工厂缓解压力。
- 质量管控:2025 年 1 月因智能泊车软件问题召回 3 万台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升级解决,未影响整体市场信心。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入局加速了电动车市场的技术迭代与价格下探,其 “硬件 + 生态” 模式为行业提供新范式。2025 年,随着产能释放与新车型上市,小米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挑战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高盛预测,小米电动车业务估值达 2720 亿元,2026 年或实现盈亏平衡。
综上,2025 年小米电动车已成为市场重要参与者,其产品矩阵、技术实力与供应链能力均展现出可持续竞争力,未来增长潜力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