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相关股票的投资逻辑主要围绕小米集团(01810.HK)及其核心供应链企业展开。以下是基于最新市场动态和行业分析的深度解析:
一、小米集团(01810.HK):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关键变量
作为小米汽车的母公司,小米集团的股票(01810.HK)是直接受益标的。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台,二期工厂预计年中投产,总产能达 45 万台。机构预测其汽车业务收入将达 750-1250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带动集团总市值向 1.2-1.6 万亿港元迈进。当前股价 42.25 港元,总市值 1.09 万亿港元,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核心驱动因素:
- 技术壁垒:SU7 Ultra 搭载 800V 高压快充、端到端智能驾驶等技术,2 小时订单破万台,高端化战略显著提升品牌溢价。
- 产能释放: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超 200%,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供应压力,支撑全年交付目标。
- 生态协同: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整合手机、AIoT 资源,提升用户粘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风险提示:
-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交付目标落空;
- 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二、核心供应链企业:技术壁垒与订单弹性兼具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覆盖动力系统、电池、智能底盘、轻量化等关键领域,以下为各环节龙头企业:
1. 动力系统与电驱
- 汇川技术(300124.SZ)
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提供电驱动系统,覆盖电机、电控等核心环节。2025 年 Q1 营收超 90 亿元,同比增长 39%,净利润 11.3 亿元,同比增长 40%,新能源业务贡献显著。公司技术对标特斯拉,硅基负极适配快充需求,受益于小米高端车型放量。
- 卧龙电驱(600580.SH)
电机领域龙头,为小米汽车提供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技术路线成熟且成本控制优势突出。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50%,小米订单占比超 20%。
2. 电池与材料
- 比亚迪(002594.SZ)
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供应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成熟且成本优势显著。2025 年 Q1 净利润 85-100 亿元,同比增长 86%-119%,新能源车销量 100.08 万辆,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 20%。与小米的合作有望通过刀片电池技术迭代深化。
- 宁德时代(300750.SZ)
为小米 SU7 Max 供应三元锂电池,2025 年 Q1 营收 847 亿元,净利润 139.6 亿元,同比增长 32.85%。公司全球市占率 28.8%,技术储备深厚,受益于小米高端车型对快充性能的需求。
- 贝特瑞(835185.BJ)
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龙头,硅碳负极技术领先,适配小米 SU7 Ultra 的快充电池需求。2024 年净利润 9.3 亿元,虽同比下滑 43.76%,但 2025 年硅基负极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业绩修复。
3. 智能底盘与轻量化
- 凯众股份(603037.SH)
底盘悬架系统国内市占率超 30%,与小米同步开发线控制动技术。2025 年 Q1 营收预计 1.8-2.0 亿元,同比增长 20%-30%,墨西哥基地投产将拓展北美市场。智能驾驶配套业务收入或翻倍,订单弹性显著。
- 祥鑫科技(002965.SZ)
轻量化结构件隐形冠军,为小米 SU7 提供电池包结构件,减重率超 20%。2025 年新增产线投产,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受益于小米产能爬坡。
4. 智能生态与检测服务
- 中机认检(301508.SZ)
国内少数具备汽车检测与认证一体化能力的机构,服务小米设计验证环节。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激增,公司可拓展至智能驾驶认证等高附加值领域。
- 商络电子(300975.SZ)
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军企业,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为小米供应阻容感、电源芯片等。智能汽车电子化趋势下,单车电子元器件价值量提升,业绩弹性显著。
5. 车身制造与配套
- 华域汽车(600741.SH)
综合性汽车零部件巨头,为小米提供内饰、电驱动铝壳盖等核心部件。2025 年 Q1 营收 54.66 亿元,净利润 4.47 亿元,规模化生产能力支撑小米订单增长。
- 津荣天宇(300988.SZ)
精密冲压件供应商,配套小米 SU7 电池结构件,工艺精度高。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超 50%,小米订单占比超 20%,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三、市场趋势与投资逻辑
- 政策驱动: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叠加地方补贴(如四川、深圳等地),刺激消费需求,预计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
- 技术升级:小米在 800V 高压快充、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布局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带动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
- 产能扩张:小米汽车产能从 30 万台提升至 45 万台,供应链企业订单量随产能爬坡快速增长,尤其是动力系统、电池、智能底盘等环节。
- 风险提示:部分概念股合作仍处早期阶段(如中捷精工、航天智造),需警惕市场短期炒作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企业利润率。
四、投资建议
- 核心标的:
- 小米集团(01810.HK):直接受益于汽车业务放量,估值修复空间大;
- 汇川技术(300124.SZ):动力系统龙头,技术壁垒高,订单弹性显著;
- 比亚迪(002594.SZ):电池技术领先,与小米合作深度绑定;
- 凯众股份(603037.SH):智能底盘核心供应商,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 关注领域:
- 轻量化:祥鑫科技(002965.SZ)、星源卓镁(301398.SZ);
- 智能驾驶:均胜电子(600699.SH)、经纬恒润(688326.SH);
- 材料创新:贝特瑞(835185.BJ)、容百科技(688005.SH)。
- 策略建议:
- 长期持有:优先选择技术壁垒高、合作深度且 2025 年订单占比超 30% 的企业(如汇川技术、比亚迪);
- 短期关注:产能释放节奏快、业绩催化明确的标的(如凯众股份、祥鑫科技);
- 风险规避:避免合作初期或依赖单一客户的企业,警惕市场情绪波动带来的估值回调。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相关股票的投资需聚焦技术壁垒、订单弹性与产能释放三大核心逻辑。小米集团作为整车龙头,其供应链企业在动力系统、电池、智能底盘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将显著受益于销量增长与技术升级。投资者应结合政策导向、市场竞争格局及企业财务表现,动态调整持仓,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结构性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