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建厂计划主要围绕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二期的建设展开,同时武汉、南京、合肥等地的潜在布局仍处于传闻或筹备阶段。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二期:2025 年核心产能基地
1. 工厂进度与产能规划
- 建设进展: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正式启动建设,2025 年 3 月部分地基建成,预计2025 年年中竣工,下半年进入设备调试和产能爬坡阶段。
- 产能目标: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合计可实现 30 万辆的年产能。若叠加后续可能的三期扩建(紧邻二期的地块已公示),总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45 万辆以上,以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车型分配:一期工厂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二期工厂将聚焦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 SUV 车型小米 YU7,该车型定位高端,续航超 1000 公里,预计将成为小米汽车销量增长的新引擎。
2. 技术与供应链优势
- 智能化生产:工厂采用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的全产业链布局,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数字赋能和智能决策。
- 供应链协同:北京亦庄已形成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博世、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均在附近设有工厂,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和交付周期。
二、武汉工厂:潜在的第三生产基地
1. 选址传闻与筹备动态
- 选址争议:武汉工厂的传闻最早可追溯至 2021 年,近期有消息称可能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或江夏区,与小鹏、路特斯等企业毗邻。
- 供应链配套:2025 年 3 月,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备案了小米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扩建项目,计划 5 月开工,年产 30 万套,暗示武汉工厂可能承接部分零部件生产。
- 产能规划:若武汉工厂落地,预计年产能为 30 万辆,主要生产增程式车型或出口车型,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
2. 不确定性因素
- 地方政府博弈:北京市政府对小米汽车的扩张持谨慎态度,担心第三工厂外迁会影响 “亦庄 - 顺义新能源产业走廊” 建设,而湖北省政府正积极争取项目落地。
- 代工合作分歧:小米与东风汽车的代工谈判曾因供应链主导权问题陷入僵局,目前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三、南京与合肥:早期谈判与战略储备
1. 南京:研发与生产一体化布局
- 产业基础:南京拥有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比亚迪、长安等整车企业,高校资源丰富,且小米华东总部已落地,具备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
- 潜在选址:南京栖霞龙潭或溧水柘塘新城被认为是理想地点,前者靠近龙潭港,便于出口;后者与禄口机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联动。
2. 合肥:代工合作可能性
- 政策支持:合肥曾通过 70 亿元投资救活蔚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大,江淮汽车具备代工经验,且小米与蔚来存在资本关联(雷军为蔚来早期投资人)。
- 谈判进展:安徽省国资委与小米的接触仍在进行中,但小米官方尚未明确回应,代工模式的可行性仍需观察。
四、海外建厂:2027 年以后的长期规划
小米集团高管卢伟冰已明确表示,2027 年为汽车出海元年,目前主要聚焦国内市场。短期内海外建厂的可能性较低,但未来可能在东南亚、欧洲或北美布局,以规避贸易壁垒并贴近目标市场。
总结:2025 年建厂重点与风险提示
1. 确定信息
- 北京二期工厂:2025 年年中竣工,产能 15 万辆,生产小米 YU7。
- 产能目标:2025 年冲击 35 万辆交付,北京工厂仍是核心。
2. 潜在布局
- 武汉工厂:若谈判顺利,可能于 2025 年底官宣,2026 年投产。
- 南京 / 合肥:处于早期洽谈阶段,暂无实质性进展。
3. 风险提示
- 产能爬坡压力:北京工厂当前日产能不足 300 辆,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二期扩建提升效率。
- 市场需求波动:若小米 SU7 和 YU7 销量不及预期,新建工厂可能面临产能闲置风险。
建议持续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动态,以获取最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