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形成以全栈自研技术为核心、硬件生态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其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呈现以下特点:
一、技术突破:端到端大模型与硬件创新
- 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通过数据驱动算法升级与视觉语言大模型能力增强,实现复杂城市场景下的无保护路口掉头、跨楼层自动泊车等功能。该系统支持 23km/h 最高巡航速度代客泊车,泊入精度达 5cm,技术水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 硬件配置与算力
- 传感器:配备 1 颗激光雷达(1550nm 波长 MEMS 固态方案,探测距离 300 米)、12 颗摄像头(含 3 颗 4D 毫米波雷达)及双 NVIDIA Orin-X 芯片,总算力达 508 TOPS,支持实时多传感器融合与脉冲神经网络(SNN)训练。
- 芯片:自研车规级神经拟态芯片 “赤兔 N1”,集成 32 个神经拟态核心,决策延迟低至 0.8ms,在复杂场景下变道决策成功率提升至 99.3%。
- 算法与数据闭环
小米基于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构建类脑决策模型,并通过小米生态链百万级智能设备数据训练,实现城市 NOA 功能覆盖全国 45 个主要城市。其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已实现量产,直接从图像输入生成行驶轨迹,减少中间模块损耗。
二、车型与市场表现
- 量产车型与功能
- 小米 SU7 Ultra:搭载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驾系统,支持高速 NOA、城市领航、自动过闸机等功能,硬件满足 L3 级标准,但因法规限制暂未开放 L3 级商用。
- 小米 YU7:2025 年上海车展发布的纯电轿跑,配备 X-Pilot 4.0 系统,支持 4 颗 128 线激光雷达和 8 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城市 NOA 功能覆盖 45 城,续航突破 850 公里。
- 市场销量与用户反馈
小米 SU7 系列在 2025 年 3 月销量达 29,244 辆,位居轿车销量第四。用户对其高速领航能力评价领先行业,但事故案例(如安徽德上高速碰撞事故)暴露了静态障碍物识别不足、电子门锁失效等问题,引发对技术可靠性的争议。
三、合作伙伴与供应链
- 核心合作方
- 传感器与测试:慧博云通提供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光庭信息负责智能驾驶系统全域全栈解决方案及 ASPICE CL3 认证。
- 芯片与算力:与英伟达合作 Orin-X 芯片,自研 “赤兔 N1” 芯片提升决策效率。
- 地图与生态:高德地图提供高精地图,小米生态链设备数据反哺算法训练。
- 供应链布局
小米汽车供应链涵盖宁德时代(电池)、德赛西威(域控制器)、拓普集团(底盘结构件)等企业,并通过投资纵目科技、禾赛科技等强化感知与泊车技术。
四、法规与安全挑战
- 法规合规性
小米 SU7 Max 虽具备 L3 级硬件支持,但中国尚未全国性开放 L3 上路,且车企需承担系统激活期间的事故责任。目前其智驾功能仍归类为 L2+,依赖高精地图且未实现全场景覆盖。
- 安全争议与改进
2025 年 3 月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小米 SU7 NOA 系统因预警延迟、AEB 未响应静态障碍物导致碰撞,暴露技术缺陷。事故后,小米计划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强制车门紧急解锁机制,并联合中汽研发布第三方安全白皮书。
五、未来规划
- 技术迭代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后推进 L4 级自动驾驶研发,探索无图方案与车路协同(V2X),并通过 OTA 持续升级端到端大模型能力。
- 全球化布局
小米拟于 2027 年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已在自动驾驶团队增设海外法规认证岗位,为欧洲等市场的 L3/L4 功能落地做准备。
- 生态整合
依托小米澎湃 OS 与 AIoT 生态,构建 “人车家全场景互联”,例如车辆驶入地库时自动触发智能家居联动。
总结
小米在 2025 年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与硬件创新,但法规限制、事故争议及供应链稳定性仍是主要挑战。其 “技术普惠” 策略(如 SU7 标准版下探至 25.99 万元)加速了智能驾驶普及,但需在安全性与用户教育上持续投入,以巩固市场地位。未来,随着 L4 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小米有望在自动驾驶赛道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