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和市场布局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其首款车型 SU7 系列已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第二款车型 YU7 即将上市,同时全球化战略和供应链整合加速推进。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能与交付:二期工厂投产在即,全年目标冲刺 35 万台
小米汽车北京亦庄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设计年产能超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实现的月均 2.4 万辆产能,总产能将突破 50 万辆 / 年。这为小米汽车冲击 2025 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小米汽车正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第 15 周(4 月 7 日 - 13 日)新增订单虽未破万,但存量订单充足,生产节奏未受明显影响。供应链方面,小米通过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等企业,实现车身减重 15%、成本降低 18%,并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此外,思灵机器人为小米打造的柔性组装线,使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
二、技术突破: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双轮驱动
(一)三电系统
- 电机技术:HyperEngine V8s 量产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实验室预研激光缠绕技术突破 35000rpm,远超保时捷 Taycan 的 21000rpm 水平。
- 电池技术:全球首创倒置电芯 CTB 技术,电池集成效率 77.8%,自建电池工厂实现针刺测试零起火,热失控预警速度比行业标准快 200 毫秒。麒麟 5.0 固态电池已通过国家强制检测,支持 5 分钟充电 200 公里续航,计划 2025 年 Q3 搭载于 SU7 Pro/Max。
- 轻量化工艺:9100t 超级压铸集群配合泰坦合金,后地板零件数从 72 个减至 1 个,车身刚性提升 35% 的同时实现 18% 轻量化。
(二)智能驾驶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已全量推送,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系统通过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实现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轨迹拟人化等优化,但尚未通过 L3 级自动驾驶认证,与华为 ADS 系统存在差距。
- 硬件配置:SU7 Ultra 搭载双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达 508TOPS,配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 34 个传感器,支持无图 NOA 覆盖率 98.6%。
三、市场表现:高端车型破局,全球化加速
(一)国内市场
- 销量结构:SU7 系列中,售价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 上市三天订单破 1.2 万台,50 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占率从 0 飙升至 8%。标准版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售价,月均交付量稳定在 1.5 万台以上。
- 渠道扩张: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全国门店达 235 家,覆盖 65 城,4 月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城。
(二)海外布局
- 欧洲市场:计划 2026 年试水德国、法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与 MediaMarkt 合作利用其线下网络,并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以规避关税。SU7 标准版欧洲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人民币),溢价 25% 主要覆盖欧盟关税及 CE 认证成本。
- 东南亚与中东:泰国工厂规划 15 万辆年产能,中东版本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确保 50℃环境下电池衰减率低于 8%。
四、政策与产业链:补贴红利与生态整合
(一)政策支持
- 国家补贴: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报废国四及以下燃油车购置新能源车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
- 地方激励:四川省取消新车上牌地限制,新能源车按售价分档补贴 1.1 万 - 1.7 万元;深圳市对新能源车最高补贴 1.1 万元。
(二)产业链协同
- 供应链投资:小米通过战略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将材料成本从 380 元 /kg 压至 120 元,实现车规级量产;投资弗迪电池获得刀片电池优先供应,结合轻量化车身实现续航 - 成本双杀。
- 生态整合:3.96 亿 MIUI 用户转化为潜在车主,车机与米家设备联动激活二次消费,2025 年汽车生态衍生品销售额突破 141 亿元。
五、未来计划:产品矩阵与技术预研
(一)新车型规划
- YU7 中大型 SUV:已完成工信部申报,预计 6-7 月上市,定位纯电轿跑 SUV,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续航最高 820km,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0-100km/h 加速 3.2 秒。
- 增程式混动 SUV:内部代号 “昆仑”,定位中大型 SUV,配备后轮转向系统,预计 2025 年四季度亮相,起售价约 15 万元。
(二)技术预研
- 四电机驱动:综合功率达 1511kW,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对标比亚迪 “易四方” 技术。
- 全主动悬架:通过 48V 线控转向和线控刹车实现底盘动态调节,转向比可在 5:1-15:1 之间自由切换。
六、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快速提升产能利用率,同时武汉工厂建设进展尚未明确。
- 技术追赶:L3 级自动驾驶认证滞后于华为,芯片依赖英伟达,自研昇腾级芯片仍需时间。
- 市场竞争:特斯拉 Model Y 改款、比亚迪海狮 07 EV 等车型加剧市场竞争,小米需在性价比与品牌溢价间平衡。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凭借 “全栈自研 + 生态链整合” 策略,在 2025 年实现了从产品发布到规模化交付的跨越,其技术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行业标杆。若能在 L3 自动驾驶认证、全球化渠道建设及供应链稳定性上持续突破,有望在 2026 年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