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北京汽车(北汽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多元化格局,双方在技术突破、市场策略和产业生态上展现出鲜明的特点。以下从合作动态、战略规划、技术进展、市场表现及政策影响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合作动态:供应链协同与市场联动
- 电池供应链深度绑定
北汽蓝谷与宁德时代、小米汽车于 2024 年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在北京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该项目旨在整合核心供应链资源,为极狐、小米 SU7 等车型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这一合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通过宁德时代的技术赋能提升了双方产品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例如,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赛道级高功率电池包即受益于该供应链体系。
- 营销与渠道的跨界联动
北京汽车与小米汽车在市场推广上多次互动。2024 年北京车展期间,雷军试驾北汽 BJ60 并称赞其 “宜家亦野” 的产品特性,随后北汽推出 “BJ60 免费试驾一天” 活动,吸引小米 SU7 用户体验。这种跨界合作既提升了北汽传统车型的关注度,也为小米汽车拓展了用户群体。
二、战略规划:双车矩阵与技术攻坚
- 小米汽车:从单品爆款到全球化布局
- 产品矩阵:2025 年小米汽车推出 “双车战略”,性能旗舰 SU7 Ultra(预售价 81.49 万元)和中大型 SUV YU7(30 万 - 40 万元)覆盖中高端市场。SU7 Ultra 以 1.98 秒破百、350km/h 极速等参数对标保时捷 911,计划挑战纽伯格林北环量产车圈速纪录。
- 技术突破:投入超 300 亿元研发全场景智能驾驶(HAD)系统,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支持高速、城市道路和泊车场景的无缝衔接。其自研的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技术已进入预研阶段,未来将应用于高端车型。
- 全球扩张:以 SU7 Ultra 试水欧洲市场,同时在东南亚布局性价比车型,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关税成本。
- 北汽新能源:从制造升级到生态构建
- 产能与人才:北汽新能源发布 “青领计划”,三年内联合百所院校输送万名技能人才,支撑享界超级工厂等智能制造基地的产能提升。
- 技术路线:聚焦整车人工智能系统 “达尔文系统”,计划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并推出电池能量密度 350Wh/kg、10 分钟快充至 80% 的新一代动力电池。
- 品牌协同:与华为合作推出鸿蒙智行品牌享界 S9,整合智能座舱和车联网技术,同时通过极狐品牌巩固高端市场。
三、技术进展:智能化与三电系统的差异化竞争
- 小米汽车的智能化突围
- 端到端智驾:HAD 系统打通行车与泊车场景,支持无图城市道路通行,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
- 三电创新:SU7 Ultra 采用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138kW,搭配碳陶瓷制动盘和倍耐力高性能轮胎,实现赛道级性能。其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使续航达成率超 90%,能耗降低 15%。
- 北汽新能源的生态整合
- 能源管理:布局 “发储充一体化” 微电网,通过移动充电平台和分布式储能设备提升补能效率。
- 制造升级:享界超级工厂引入 100% 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工艺由 700 余台机器人完成,支撑年产 15 万辆的产能规划。
四、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销量目标与产能支撑
-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经开区工厂通过六大车间自动化改造,产能爬坡顺利。2024 年 SU7 交付 13.68 万辆,SU7 Ultra 开售 3 天锁单超 1 万台,市场热度持续。
- 北汽新能源 2024 年销量约 13.7 万辆,2025 年以 “上量” 为核心,计划通过极狐和享界双品牌拓展中高端市场,同时强化渠道下沉和价格体系稳定。
- 市场份额与竞争压力
- 2025 年 1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 CR10 达 79.8%,比亚迪、吉利、长安占据前三,小米和北汽新能源分别以 2.3% 和 1.8% 的份额位列第八、第九。双方需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突破,以应对特斯拉、理想等品牌的挤压。
五、政策影响:补贴调整与区域市场
- 国家政策红利
-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4 万元)和充电设施建设支持,刺激消费需求。
- 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扩大,北京等城市要求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 30%,为北汽极狐、小米 SU7 等车型提供 B 端市场机会。
- 区域市场策略
- 北京市增发 4 万个新能源指标,优先向无车家庭倾斜,预计带动本地车企销量增长。小米汽车依托北京工厂快速响应区域需求,北汽新能源则通过 “青领计划” 强化本地供应链优势。
总结:技术驱动与生态协同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北汽新能源在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小米以智能化和性能突破冲击高端市场,北汽则通过制造升级和生态整合巩固传统优势。双方在电池供应链、营销联动等领域的合作,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 “竞合” 的新常态。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两家企业的竞争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