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合作车企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供应链协同、充电网络生态三大领域,其中既有深度绑定的传统车企,也有与新势力品牌的跨界合作。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生产制造与供应链合作
1. 北汽集团(整车代工)
- 合作内容: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及后续车型均由北汽集团代工生产。北汽凭借成熟的生产线和制造经验,承担整车组装环节,而小米主导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
- 深层协同:双方在电池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2024 年,北汽蓝谷、宁德时代与小米汽车合资成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芯智能制造,保障动力电池供应。
- 产能布局: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中竣工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进一步依赖北汽的生产支持。
2. 宁德时代(电池技术)
- 合作内容: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联合研发800V 高压电池包,采用 CTB 一体化技术提升续航和安全性。双方还在固态电池领域展开预研。
- 合资项目:通过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小米与宁德时代、北汽共同建设电芯工厂,推动电池技术本地化生产。
3. 其他供应链企业
- 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拓普集团(空气悬架)、模塑科技(车身零部件)、华域汽车(压缩机)、星源卓镁(镁合金支架)等,覆盖底盘、电子、材料等多个环节。
- 技术合作: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与 Momenta、纵目科技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则与光庭信息、华为联合优化交互体验。
二、充电网络生态合作
1. 蔚来、小鹏、理想(补能网络)
- 合作内容:2024 年底,小米与 “蔚小理” 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接入超 1.4 万个蔚来充电桩、9000 个小鹏充电桩、6000 个理想充电桩,支持小米汽车 APP 扫码充电及动态数据查询。
- 战略意义:通过共享头部新势力的充电资源,小米快速弥补自建网络的不足,提升用户补能便利性,同时推动行业充电网络的互联互通。
2. 其他潜在合作
- 换电模式:尽管小米尚未自建换电站,但与蔚来的合作可能为未来探索换电技术埋下伏笔。蔚来换电网络已向长安、吉利等开放,小米或跟进类似模式。
三、技术研发与战略投资
1. 华为(智能座舱)
- 合作内容:小米 SU7 搭载Xiaomi HyperOS系统,与华为在车机互联、生态融合方面展开技术协作,例如跨设备无缝切换、智能家居联动等。
2. 宁德时代(电池技术)
- 合作内容:除供应链合作外,双方在电池研发上深度绑定,共同投入上千名工程师,推动超电子通路技术等创新,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北赛道记录。
3. 潜在战略投资
- 蔚来收购猜想:2025 年初,券商海通国际猜测小米可能收购蔚来,以整合换电技术和用户资源。尽管未获官方确认,但双方在充电网络的合作已显紧密。
四、未来合作方向
- 国际车企合作:随着小米汽车全球化布局加速,可能与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品牌在智能驾驶、芯片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
- 传统车企代工扩展:除北汽外,小米或引入其他代工厂(如一汽、上汽)以缓解产能压力,尤其是在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上市后。
- 换电与储能:借鉴蔚来模式,小米可能与宁德时代合作布局换电站,并探索电池储能业务,完善能源生态闭环。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合作车企以北汽集团为核心生产伙伴,通过宁德时代强化电池技术,联合蔚来、小鹏、理想完善充电网络,同时与华为、Momenta 等企业深化智能领域协同。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和全球化战略推进,小米可能进一步拓展与国际车企及科技公司的合作,构建更完整的汽车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