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雷军的主导下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轨迹与战略布局展现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独特路径。以下从核心业务进展、技术突破、市场策略及雷军的角色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销量与市场表现:从 “奇迹” 到 “卷王”
- 交付量快速攀升
2024 年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这一目标的底气源于产能爬坡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支撑: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SU7 在中大型车市场以 23.74% 的份额登顶。雷军将这一成绩称为 “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并直言要以 “效率革命” 挑战比亚迪等传统车企。
- 高端市场破局
售价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 上市三天订单破 1.2 万辆,远超年销 1 万辆的预期。这款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1.98 秒零百加速)的车型,不仅刷新了国产豪华车性能标杆,更验证了小米品牌向上突破的能力。雷军在百人会论坛表示,“超豪华市场向小米打开了大门”,并强调技术投入是核心竞争力。
- 产品矩阵扩张
2025 年小米推出 SU7 Ultra、SUV 车型 YU7 及增程版 SUV “昆仑”,覆盖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其中,YU7 定位中大型轿跑 SUV,预计 6-7 月上市,将与特斯拉 Model Y 等车型直接竞争。
二、技术投入与供应链:300 亿研发背后的 “硬实力”
- 研发投入创纪录
小米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四季度单季投入 73 亿元。资金主要用于电池技术(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智能驾驶(与英伟达合作 Orin 平台)及工厂建设。雷军强调,“海量投入才能做好产品”,并透露 SU7 Ultra 的电机为自研且量产转速最快。
- 自动驾驶的突破与争议
小米引入英国 AI 公司 Wayve 的科学家陈龙,主导视觉语言模型(VLA)研发,目标解决自动驾驶长尾问题。但技术落地过程中争议不断: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 标准版的 NOA 系统被指反应时间不足,AEB 功能未达宣传标准。事件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也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边界的讨论。
- 供应链与产能瓶颈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总产能将达 45 万辆。但订单积压问题仍存:2025 年 1 月新增订单 4.1 万台,交付周期延长至 27-30 周。供应链方面,电池依赖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芯片受制于英伟达,产能提升需依赖供应链优化与工厂扩建。
三、雷军的战略:生态闭环与全球化野心
-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
小米计划 2025 年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通过 “汽车 + 智能家居” 场景构建生态壁垒。例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激活米家设备,MIUI Auto 兼容 Android Automotive 与 CarPlay。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终局是生态之战,而小米的优势在于 “手机 ×AIoT” 的协同效应。
-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欧洲、东南亚及中东为首批目标区域。2025 年通过平行出口试水俄罗斯与中东,单月出口量超 1.2 万辆,溢价率达 50%。欧洲市场将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并与 MediaMarkt 合作降低初期成本。
- 人才与组织变革
雷军以千万年薪引入 95 后 AI 天才罗福莉,强化自动驾驶算法研发。同时,小米汽车事业部架构调整,李肖爽等高管主导海外扩张,卢伟冰统筹供应链与产能。雷军在内部信中强调,“活下去是首要目标,但要用技术卷出未来”。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亏损与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 4.53 万元。尽管销量增长,但规模效应尚未完全显现,需依赖产能释放与毛利率提升(当前 18.5%)。
- 市场竞争加剧
特斯拉 Model Q 预计 2025 年四季度上市,售价 14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中端市场。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与成本优势,2024 年销量超 300 万辆,仍是最大对手。
- 技术与安全信任危机
智驾系统故障与高速事故暴露技术短板,需通过 OTA 升级(如 AEB 功能优化)与透明沟通重建用户信任。雷军在事故后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边界仍是难题。
总结:雷军的 “汽车梦” 与小米的转型考验
雷军将小米汽车视为 “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其战略核心是通过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复制手机行业的成功。2025 年,小米汽车在销量、技术与品牌高端化方面取得突破,但产能瓶颈、盈利压力及安全争议仍是关键挑战。若能在全球化布局、供应链自主化及用户信任修复上持续发力,小米有望在五年内跻身全球前五汽车品牌 —— 这既是雷军的野心,也是小米从硬件公司向生态巨头转型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