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 SU7 在延续品牌科技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升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车型布局与核心配置
2025 款小米 SU7 分为标准版(21.59 万 - 29.99 万元)和 Ultra 性能版(52.99 万 - 81.49 万元)两大序列。标准版提供后驱长续航(CLTC 700km)和四驱高性能(CLTC 830km)两种版本,搭载宁德时代神行电池(73.6kWh/94.3kWh),支持 15 分钟补能 350-510km。Ultra 版则以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实现 1.98 秒破百,极速 350km/h,配备 93.7kWh 麒麟 Ⅱ 电池(CLTC 630km)和碳陶瓷制动系统(100-0km/h 刹停 30.8 米),成为国产性能标杆。
二、智能驾驶与生态体验
- 全场景智驾覆盖:Ultra 版标配 Xiaomi HAD 端到端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自动泊车及跨楼层记忆泊车,通过视觉语言大模型实现拟人化决策,如环岛自主通行、狭窄道路避让等。标准版搭载 Xiaomi Pilot 系统,2024 年 10 月已全量推送全国城市 NOA,实现 “有路即行” 的全场景覆盖。
- 澎湃 OS 生态联动:全系标配骁龙 8295 芯片,支持五屏互联(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AR-HUD+7.1 英寸仪表屏 + 双后排 Pad),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例如车内语音控制家中空调、远程查看车辆状态等。
三、设计与用户体验升级
- 外观与个性化:新增璀璨洋红配色、15 周年限定系列轮辋(20 英寸米型 / 花瓣低风阻)及熔岩橙内饰,车身风阻系数低至 0.195,兼顾美学与空气动力学。
- 内饰工艺优化:标准版升级 Nappa 真皮座椅,座椅填充更柔软,后排坐垫加长;USB 接口统一为 Type-C,提升实用性。Ultra 版采用 Alcantara 材质与碳纤维装饰,赛道风格方向盘配备黄色回正标识,强化运动氛围。
四、市场表现与产能动态
- 销量领跑: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244 辆,占据中大型车市场 23.74% 份额,连续六个月蝉联细分市场榜首,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
- 产能挑战:北京工厂当前月产能约 1.5 万辆,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5-38 周,Pro 版 33-36 周,Max 版 28-31 周。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新增 15 万辆,有望缓解供需压力。
五、用户反馈与改进
- 优势亮点:用户高度认可其性能(如 1.98 秒破百)、智能生态(澎湃 OS 交互)及性价比(21.59 万元起售),部分车主实测冬季续航衰减至 300km 左右,但高速 NOA 稳定性获得好评。
- 现存问题:内饰接缝不均、车机偶发卡顿等品控问题仍有投诉,小米售后处理效率待提升。例如,部分用户反映车门塑料件划痕、座椅皮革破损等问题未及时解决。
六、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 三电技术:Ultra 版采用全域碳化硅技术,充电倍率达 5.2C,10%-80% 快充仅需 11 分钟;标准版通过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实现成本控制,推动智能驾驶功能下沉至 20 万级市场。
- 行业标杆:作为首款搭载端到端智驾的国产车型,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价挑战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重新定义豪华电动车价值标准。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 SU7 通过性能、智驾、生态三重升级,成为 20 万 - 80 万元价格区间极具竞争力的车型。其优势在于极致性价比、全场景智能驾驶及小米生态联动,而产能瓶颈与品控细节仍需优化。对于科技爱好者和家庭用户,标准版提供均衡体验;Ultra 版则以超跑级性能和豪华配置,吸引追求极致的高端消费者。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端到端技术迭代,小米 SU7 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国产智能电动车进入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