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的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推出 9.9 万元车型的可能性极低。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小米汽车 2025 年产品规划已明确中高端定位
- 现有产品线与定价策略
小米当前主力车型SU7(2024 年上市)售价为21.59 万 - 29.99 万元,2025 年计划推出的SU7 Ultra(高性能版)预售价高达52.99 万 - 81.49 万元,定位对标保时捷 Taycan 等国际高端车型。另一款重点车型YU7(纯电 SUV)预计起售价23 万元以上,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雷军明确表态:在 SU7 上市前,雷军曾公开否认小米汽车会推出 9.9 万、14.9 万等低价车型,强调 “成本很高,可能确实有点贵”。这一态度延续至 2025 年,SU7 Ultra 的定价策略进一步验证了小米对高端市场的聚焦。
- 2025 年新车规划
小米 2025 年计划推出的新车型包括:
- YU7:中大型纯电 SUV,定位高于 SU7,预计起售价25 万 - 30 万元,顶配超 30 万元。
- 增程 SUV 昆仑:内部代号 “昆仑”,预计 2026 年上市,起售价15 万元左右,但 2025 年暂无上市计划。
- SU7 Ultra:高性能版车型,定价52.99 万元起,主打赛道性能与科技配置。
上述信息显示,小米 2025 年的产品线仍集中在20 万元以上市场,且通过高端车型树立品牌形象,尚未布局低价区间。
二、成本与技术限制难以支撑 9.9 万元定价
- 电池成本下降但规模效应未达临界点
尽管 2025 年动力电池成本预计下降至0.5 元 / Wh 以下(60kWh 电池包成本约 3 万元),但小米当前车型的硬件成本仍较高。例如,SU7 Ultra 的硬件成本约36 万元,即使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仍难以将价格压缩至 10 万元以下。
- 小米汽车亏损现状:2024 年小米汽车每辆车平均亏损4.53 万元,若推出 9.9 万元车型,需进一步牺牲利润或配置,可能引发品牌形象风险。
- 技术下放与供应链能力
小米虽通过自研电机、碳化硅电控等技术降低部分成本,但低价车型需在续航、智能驾驶、内饰配置等方面大幅妥协。例如,SU7 标准版已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若推出 9.9 万元车型,可能需取消此类配置,与小米 “高配低价” 的品牌策略不符。
- 第三方预测:行业普遍认为,小米首款低价车型(15 万元级)预计 2026 年推出,2025 年尚无相关计划。
三、市场竞争与用户需求的错位
- 中低端市场已有强劲竞争者
比亚迪、五菱等品牌已占据 10 万元以下市场(如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 MINI EV),且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实现极致成本控制。小米作为新入局者,短期内难以在该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 用户需求分化:10 万元以下市场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极高,而小米品牌形象更偏向科技感与性能(如 SU7 的 2.78 秒加速、800km 续航),与低价市场的需求存在错位。
- 小米的品牌战略重心
小米汽车的核心目标是高端化与全球化。SU7 Ultra 的定价策略(52.99 万元起)和技术突破(1.98 秒加速、350km/h 极速)旨在打破国产车 “低价低配” 的刻板印象,与 BBA、特斯拉形成正面竞争。此时推出低价车型可能稀释品牌价值,影响高端市场布局。
四、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的间接影响
- 价格战的边际效应减弱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价格预计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至 10%-15%,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小米若加入价格战,需在利润、配置、产能之间寻找平衡,而当前其产能重心仍在 SU7 和 YU7 的交付上(2025 年目标 30 万辆)。
- 政策与成本的双向挤压
尽管电池成本下降,但双积分政策和智能驾驶研发投入(如小米 2025 年研发预算 300 亿元)增加了车企的合规与技术成本。小米若推出 9.9 万元车型,可能难以满足高阶智驾、长续航等用户期待,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结论:2025 年小米汽车 9.9 万元车型可能性为零
综合以上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推出 9.9 万元车型的可能性极低。核心原因包括:
- 产品规划明确:2025 年新车集中在 20 万元以上市场,无低价车型计划;
- 成本与技术限制:硬件成本、亏损现状及品牌定位均不支持低价策略;
- 市场竞争格局:中低端市场已被头部品牌占据,小米缺乏差异化优势;
- 品牌战略重心:高端化与全球化是当前核心,低价车型可能损害品牌价值。
对于关注性价比的消费者,建议等待小米 2026 年推出的15 万元级增程 SUV 昆仑,或考虑其他品牌的成熟低价车型(如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