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采购策略将围绕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和供应链优化展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冲刺与供应链保障
- 工厂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总产能将突破 45 万辆。为实现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正加速供应链产能爬坡,例如通过调整生产排班制度(每两周休息一天)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零部件供应稳定。
- 核心零部件采购
- 电池:小米 SU7 系列仍以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为主,2025 年新增中创新航作为二级供应商,采购成本较宁德时代低约 10%。此外,小米参与投资的北京时代电池项目预计 2026 年投产,未来可能实现电池自供。
- 芯片:智能驾驶芯片采用英伟达 Orin(算力 508TOPS),智能座舱芯片为高通骁龙 8295,功率芯片则由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模块。
- 电驱系统:汇川技术为 SU7 Max 提供驱动电机,技术对标特斯拉,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68%。
- 本地化采购
京津冀地区零部件采购占比已达 22%,带动天津 120 家、河北 220 家企业融入供应链。小米还在湖北、山东等地推进区域化布局,例如与武汉泓淋电力合作生产充电设备,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二、技术升级与供应商合作
- 固态电池突破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 SU7 Ultra 车型,充电 10 分钟续航 1000 公里,低温性能提升 20%。目前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合作研发,固态电池成本预计较传统电池降低 15%。
- 智能驾驶与生态合作
-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 AT128 激光雷达作为主雷达,速腾聚创全固态雷达作为补盲雷达,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
- 生态共享:小米与多家车企达成共识,推动车载硬件标准化,未来小米生态件(如智能座舱系统)可能出现在其他品牌车型上。
- 生产设备智能化
小米引入思灵机器人打造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UPH)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并实现全无人化生产。二期工厂还计划直接采购电池包,减少中间环节以提升产能。
三、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
- 供应商多元化
小米汽车已与超 40 家上市公司合作,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领域,包括一汽富维(座椅、仪表盘)、华域汽车(车灯、制动卡钳)、拓普集团(底盘结构件)等。在关键技术领域,小米通过投资(如禾赛科技、深动科技)强化供应链控制力。
- 成本优化措施
- 电池采购模式:从采购电芯转向直接采购电池包,降低生产成本约 8%。
- 本地化生产: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降低出口成本。
- 政策利用:响应政府采购政策(如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 30%),扩大公务车市场份额。
四、海外布局与市场拓展
- 区域化供应链
小米计划在巴西、墨西哥等地建厂,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通过合资生产规避关税。欧洲市场将采用 “体验中心 + 授权维修” 模式,与 MediaMarkt 合作拓展渠道。
- 海外采购策略
- 零部件本地化:在欧洲采购符合 WLTP 标准的电池(如宁德时代 4680 圆柱电池),适配海外市场需求。
- 充电基建协同: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充电桩,提升用户体验。
五、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波动:锂、钴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电池成本,小米通过长协订单和多元化供应商对冲风险。
- 技术量产难度: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仍需时间,可能导致交付延迟。
- 政策不确定性:海外市场贸易壁垒(如欧盟碳关税)和国内补贴退坡可能增加成本压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采购策略以 “产能扩张、技术突破、成本优化” 为核心,通过多元化供应商、本地化生产和智能化升级,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同时,小米正加速海外布局,利用政策红利和区域化优势拓展市场。然而,技术量产和供应链稳定性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