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已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其销量排行在新势力品牌中稳居第一梯队,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数据和行业趋势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销量现状与市场地位
- 第一季度表现:新势力车型销量冠军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75,869 辆的零售销量登顶新势力车型榜首,远超第二名小鹏 MONA M03(47,130 辆)和理想 L6(44,347 辆)。单月交付量在 3 月突破 29,000 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仍高达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 49 周(约 11 个月)。这一成绩不仅刷新市场认知,更印证其 “高配低价” 策略的成功。
- 周度与细分市场表现
- 周销量排名:在 2025 年第 15 周(4 月 7 日至 13 日),小米汽车以0.63 万辆的周销量排名新势力品牌第四,仅次于理想(0.72 万辆)、小鹏(0.67 万辆)和零跑(0.64 万辆)。
- 轿车市场:小米 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轿车销量中排名第四,销量达 72,627 辆,仅次于宏光 MINIEV、吉利星愿和比亚迪海鸥。
- 与头部品牌对比
- 比亚迪:一季度纯电销量 27.84 万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 特斯拉:一季度销量 13.48 万辆,Model Y 单月销量 48,189 辆夺冠,但增速仅 1.7%,Model 3 销量被小米 SU7 反超。
- 新势力竞争:理想、小鹏、零跑等品牌通过细分市场策略(如理想 L6 聚焦六座 SUV、小鹏 MONA M03 主打年轻群体)与小米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全年销量预测与增长动力
- 产能提升:二期工厂投产支撑 35 万辆目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7-8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结合现有产线挖潜,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贡献约 26.5 万辆,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交付 8.5 万辆。
- 新车型布局:SUV 市场破局
- 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6-7 月上市,售价或与特斯拉 Model Y 直接竞争。该车搭载双电机系统,续航达 820 公里,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预售价区间可能在 25-35 万元,预计首年销量 8.5 万辆。
- SU7 Ultra:高性能版本已上市,预售价 81.49 万元,零百加速 1.98 秒,主打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 政策与市场环境利好
- 补贴延续:2025 年新能源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提高至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消费趋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50%,智能化(如小米 SU7 的 Xiaomi Pilot 2.0 系统)和性价比成为核心竞争力。
三、竞争格局与风险挑战
- 主要竞争对手动态
- 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多元化产品线(如海鸥、腾势 N9),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 特斯拉:Model Y 仍为全球销冠,但销量增速放缓,依赖降价策略维持市场份额。
- 新势力品牌:理想通过 L6/L7 巩固家庭用户市场,小鹏计划推出 G7、G01 等新车型,零跑凭借 C10/C11 抢占中端市场。
- 潜在风险
- 供应链压力:芯片短缺、电池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产能爬坡,小米需依赖与宁德时代等供应商的深度合作。
- 市场竞争加剧:2025 年预计有超 50 款新车型上市,价格战或导致毛利率承压。
- 用户需求分化:混动车型(如比亚迪秦 PLUS)和燃油车降价可能分流部分消费者。
四、全年销量排行展望
- 短期(2025 年)
- 新势力品牌排名:小米有望以 35 万辆的年销量位列新势力前三,仅次于理想(预计 40 万辆)和小鹏(预计 38 万辆)。
- 全球品牌排名:在纯电市场,小米或进入全球前十,销量接近特斯拉 Model 3/Y 的中国市场份额(约 40 万辆)。
- 细分市场:SU7 稳居 20-30 万元纯电轿车前三,YU7 在中大型 SUV 市场挑战特斯拉 Model Y 和比亚迪唐。
- 长期(2026-2030 年)
- 产能扩张: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达 50 万辆,支撑销量持续增长。
-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等技术量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 全球化布局:计划进入东南亚、欧洲市场,海外销量占比目标 30%。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新势力” 向 “主流品牌” 跨越的关键一年。凭借 SU7 的爆款效应、YU7 的 SUV 市场破局、产能提升及政策红利,小米有望在新势力品牌中稳居前三,并在全球纯电市场跻身前十。然而,供应链稳定性、技术迭代速度及竞争对手的反扑仍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若能在这些领域持续突破,小米汽车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个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