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的小米汽车属于国产汽车。这一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得到充分验证:
一、企业主体与品牌归属
小米汽车是中国科技企业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股权结构清晰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0% 控股,实际控制人为雷军。从品牌创立到产品研发,小米汽车始终以中国本土企业身份运营,没有外资直接控股或主导的情况。例如,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在 2024 年上市时,官方明确将其定位为 “中国智造” 的代表产品。
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小米汽车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高度自主化:
- 三电系统: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及 “泰坦合金” 压铸材料,相关专利超过 155 项。
- 智能驾驶:投入 47 亿元研发资金,打造端到端大模型算法,2025 年已实现 L3 级智能驾驶功能。
- 生产制造:北京工厂配备 700 余台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生产效率居行业前列。
这些技术突破使小米汽车在性能参数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 SU7 的风阻系数 0.195Cd、零百加速 2.78 秒,均超越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 S 等竞品。
三、供应链与生产布局
尽管部分零部件采用国际供应商(如德国博世的 ABS 系统、加拿大麦格纳的行李箱锁),但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化:
- 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芯片:采用国产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算力达 254TOPS,配合自研算法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 生产基地:北京经开区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具备年产 30 万辆整车的能力,2025 年产能利用率已超 80%。
这种 “核心自主 + 外围合作” 的供应链模式,符合中国汽车产业 “自主可控” 的发展方向。
四、政策与市场定位
中国政府将小米汽车明确列为国产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例如,2024 年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在官方报道中称其为 “中国‘智’造力量”,并强调其在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面享受国产企业待遇。市场层面,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中 95% 以上来自国内市场,且在 30-40 万元价格区间占据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三的位置。
五、全球化与国产属性的关系
尽管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加速海外布局(如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设立),但其产品的国产属性并未改变。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只要企业注册地、核心技术所有权、品牌归属均在中国,即使部分零部件进口或海外设厂,仍属于国产车范畴。例如,比亚迪在泰国设厂生产的车型,仍被认定为中国品牌。
总结
小米汽车从企业主体、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定位,均深度植根于中国本土。其供应链中的国际合作是全球化分工的常态,不影响 “国产” 本质。正如行业分析指出:“小米汽车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技术输出强国的转变”。因此,2025 年的小米汽车不仅是国产汽车,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