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退单现象主要集中在用户合同纠纷、产能交付压力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用户违约与合同纠纷引发的退单
- 订单延期与尾款支付争议
2025 年 4 月,汽车博主 “徐里里 Xll” 因未按时支付尾款导致订单被取消,定金不退,引发舆论关注。根据小米汽车的《购买协议》,用户在收到尾款支付通知后 7 日内未付款即构成违约。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用户对 “360 天延期政策” 与 “7 日付款期限” 的理解差异,部分用户认为延期政策应覆盖整个 360 天周期,而小米则强调合同中明确的交易安全条款。
- 典型案例:该博主在 2024 年 5 月锁单后多次变更交付中心、修改上牌人信息,车辆下线后又要求暂缓排产,最终因未在 2025 年 1 月的排产通知后 7 日内支付尾款,导致订单取消。
- 法律视角: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小米在购车流程中已通过三次弹窗提示和合同条款明确告知锁单规则,用户需为自身未履行义务负责。
- 锁单流程与用户误操作
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上市初期,部分用户因误触 “锁定配置” 按钮导致订单进入生产阶段,无法退还定金。尽管小米在 App 中设置了三次锁单提示,但仍有消费者反映 “锁定配置” 与 “锁定订单” 的表述易产生混淆。此类问题在 2025 年虽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个别案例,如 2025 年 4 月车质网投诉显示,有用户因未注意锁单条款而申请退订被拒。
二、产能压力与交付延迟的影响
- 订单积压与超长交付周期
小米 SU7 系列在 2025 年持续热销,截至 4 月,锁单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32-43 周。尽管小米将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并加速扩建北京亦庄工厂二期(预计 2026 年产能达 60 万辆 / 年),但短期内产能瓶颈仍导致部分用户因等待时间过长选择退单。
- 数据佐证: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月交付量保持在 2 万辆以上,但订单积压量已超过现有产能,部分用户因无法接受 6 个月以上的等待期而转向竞品。
- 供应链波动与质量争议
2025 年 3 月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 SU7 事故(车辆在 NOA 状态下碰撞起火)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担忧,虽未直接导致大规模退单,但间接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此外,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 年小米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故障、充电桩降价未提前通知等问题,反映出供应链管理与售后服务仍需优化。
三、市场竞争与用户需求变化
- 竞品冲击与价格战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问界 M8、理想 L9 等竞品通过降价增配策略分流了部分潜在用户。例如,问界 M8 预售价 36.8 万 - 45.8 万元,搭载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直接对标小米 SU7 Ultra;而零跑 B10 将激光雷达配置下探至 12 万元级市场,进一步挤压中低端市场。
- 退单原因分析:小米 SU7 Ultra 在 72 小时内的退订率为 23%,其中 42% 的用户因 “冲动下单” 退款,31% 因 “家人不同意”(如空间不足、预算超支)。
- 政策与消费趋势影响
2025 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最高 2 万元)刺激了部分用户的换购需求,但也导致部分已订车用户因等待补贴申请流程而退单。此外,智能化与补能效率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小米需在智驾技术(如端到端全场景 HAD)和充电网络(102 万充电桩覆盖)上持续投入以保持竞争力。
四、小米的应对策略与行业启示
- 优化订单管理与用户沟通
小米已通过延长犹豫期(4 月 30 日前下定用户可享 7 天无理由退订)、加强锁单提示等措施减少误操作退单。针对合同纠纷,小米建议用户在锁单前充分试驾并确认配置,同时提供灵活的延期与变更服务。
- 加速产能扩张与供应链整合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武汉工厂筹备(或利用东风云峰工厂产能)将缓解产能压力。此外,小米通过自研芯片(如智能座舱芯片)和与博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合作,提升零部件供应稳定性。
- 强化品牌信任与技术创新
针对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小米需加强技术验证与用户教育,例如公开 NOA 功能的测试数据和事故调查报告。同时,加快 SU7 Ultra 的交付进度,并推出增程 SUV “昆仑” 等新品,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退单现象是用户行为、产能瓶颈、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尽管个别案例引发关注,但整体来看,小米通过产能扩张、服务优化和技术升级,仍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行业层面,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转型的趋势,车企需在用户体验、供应链韧性和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