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将处于L2-L3 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阶段,尚未实现完全无人驾驶(L4 及以上)。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技术现状与产品落地
- 小米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
小米在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了Xiaomi HAD系统,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停车场场景,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优化了轨迹规划和复杂场景处理能力,例如自动过闸机、ETC 识别、环岛通行等。但根据参数配置,小米 SU7 Ultra 的辅助驾驶等级仍标注为L2 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 功能边界与安全限制
小米强调,用户需完成1000 公里以上的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高速 NOA 等)才能解锁 HAD 功能,且车辆需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此外,系统明确要求驾驶员 “随时关注路况,必要时及时干预”,并未宣称具备 L4 级自动驾驶的完全脱手能力。
二、行业与政策环境
- L3/L4 级自动驾驶的法规进展
中国工信部在 2025 年 4 月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避免夸大宣传。尽管北京、武汉等地已开展 L3/L4 试点,但国家级法规尚未明确 L4 级车辆的量产许可。雷军在两会期间建议2026 年实现高速和城市自动驾驶的量产应用,间接表明小米的 L4 计划可能在 2026 年落地。
- 行业竞争与技术差距
部分车企如智己汽车、广汽埃安已在 2024 年或计划在 2025 年推出 L4 级车型,但小米的公开信息中未提及类似试点。华为、小鹏等头部企业的 L3 级自动驾驶已进入量产倒计时,而小米的 HAD 系统仍以 L2 + 功能为主。
三、未来规划与挑战
- 小米的技术路线
小米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方案,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508 TOPS),并通过用户数据训练优化算法。其目标是2025 年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但受限于法规和测试进度,L4 级功能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 核心挑战
- 法规滞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适应 L4 级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保险体系等仍需完善。
- 技术验证:L4 级自动驾驶需应对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等场景,小米的测试数据积累和算法成熟度仍需提升。
- 成本控制:L4 级硬件(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成本较高,小米需在技术普惠与商业化之间平衡。
四、用户体验与商业化
- 当前功能亮点
小米 HAD 系统已实现无图城市 NOA(如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代客泊车等功能,且通过 OTA 持续升级。其端到端大模型可提升驾驶拟人化程度,减少急加速和急刹车。
- 商业化策略
小米计划通过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试水高阶智驾,并逐步向中低端车型普及。但受限于法规,L4 级功能可能优先在特定场景(如封闭园区、物流运输)试点,而非面向普通消费者。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将以L2-L3 级辅助驾驶为主,尚未达到完全无人驾驶(L4)。其 HAD 系统可提供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但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若用户关注完全无人驾驶,建议关注小米 2026 年的量产计划及中国 L4 级法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