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小米集团官方公告及 2024 年财报数据,小米汽车在 2024 年的销量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全年累计交付量达136,854 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量为 69,697 辆,连续五个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 万辆。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国内新势力品牌首年销量纪录,也使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销量构成与增长逻辑
- 车型表现:小米首款车型 SU7 是销量主力,其标准版(21.59 万元)、Pro 版(24.59 万元)和 Max 版(29.99 万元)覆盖了 20-30 万元价格区间。该车型自 2024 年 4 月 3 日交付以来,仅用 8 个月时间即完成超 13 万辆交付,创下新势力车型最快交付纪录。
- 产能爬坡:小米汽车通过双班生产、供应链优化等措施,逐步提升产能。例如,2024 年 6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1 万辆,10 月突破 2 万辆,12 月达到 2.5 万辆。此外,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将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 市场需求:SU7 上市后订单火爆,24 小时订单量达 88,898 台,用户平均等待周期长达 4-5 个月。这反映出小米品牌在智能生态、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二、行业对比与市场地位
- 新势力排名:在 2024 年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中,小米汽车以 13.69 万辆位列第十,虽未进入前五,但作为新品牌首年成绩已属亮眼。相比之下,理想汽车以 50.1 万辆位居第二,零跑汽车以 29.1 万辆排名第六,特斯拉中国以 91.7 万辆夺冠。
- 市场份额: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86.6 万辆,小米汽车占比约 1.06%。尽管份额较小,但在 20-30 万元纯电轿车细分市场,SU7 已成为头部车型之一,与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 等形成竞争。
- 行业评价: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速被视为 “现象级”。其单月交付量从 4 月的 7058 辆增至 12 月的 2.5 万辆,环比增速稳定在 10%-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第三方机构分析认为,小米的成功得益于 “手机生态 + 汽车硬件” 的跨界整合能力,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
三、财务与战略分析
- 收入与亏损: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平均售价 23.45 万元,但因前期重资产投入(如自建工厂、自研技术),该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约 4.53 万元。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亏损符合行业规律,未来将通过规模效应逐步改善。
- 2025 年目标:小米汽车已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主要基于 SU7 Ultra 的热销(发布 2 小时订单破万)及二期工厂投产预期。若达成目标,小米有望进入新势力品牌前五。
- 竞争挑战:尽管销量增长迅速,小米仍面临产能瓶颈、供应链管理及品牌溢价不足等问题。例如,SU7 的订单交付周期长达 5 个月,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流失。此外,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问界、极氪等品牌均计划推出新车型,小米需持续提升产品力。
四、用户反馈与市场影响
- 产品口碑:小米 SU7 在车质网 2024 年投诉销量比榜单中表现优异,作为上市不足一年的车型,其投诉率低于行业均值,尤其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方面获得用户认可。
- 品牌价值:小米汽车的热销进一步巩固了小米集团的 “科技生态” 形象。财报显示,2024 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15.7%,智能硬件收入占比提升至 28%,汽车业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 行业影响:小米的入局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跨界竞争”。传统车企(如吉利、比亚迪)与科技公司(如华为、百度)的合作或竞争将成为未来趋势,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价格下探。
总结
2024 年小米汽车以 13.69 万辆的销量完成了从 “手机厂商” 到 “车企” 的转型,其快速增长验证了 “高性价比 + 生态整合” 策略的有效性。尽管面临亏损压力,小米通过产能扩张、车型迭代及品牌运营,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2025 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 SU7 Ultra 等新车型上市,小米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需在供应链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