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数据,小米汽车在 2024 年的销量表现超出市场预期,全年累计交付13.68 万辆,其中主力车型 SU7 贡献了全部销量。这一成绩不仅超额完成了年初设定的 10 万辆保底目标,也使其在新势力品牌中排名第七,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一、销量增长与市场表现
- 月度销量加速爬坡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3 月正式交付以来,销量呈现逐月增长趋势:4 月交付 7,058 辆,10 月突破 2 万辆,12 月单月交付量达到 2.5 万辆。这种增长得益于产能提升(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达 15 万辆)和市场需求释放。例如,SU7 Max 车型凭借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和智能驾驶功能,在 20-30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 1,286.6 万辆,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约为 1.06%。在新势力品牌中,其销量落后于特斯拉(91.7 万辆)、理想(50.1 万辆)、吉利银河(49.2 万辆)等头部企业,但高于蔚来(20.1 万辆)、小鹏(19 万辆)等传统新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仅靠 SU7 一款车型达成这一成绩,而排名靠前的品牌普遍拥有 3-5 款在售车型。
- 盈利与成本控制
尽管销量增长显著,小米汽车 2024 年仍处于投入期,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不过,通过供应链优化(如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和规模化生产,其毛利率已提升至 18.5%,四季度单季交付近 7 万辆,显示出成本控制能力的改善。
二、核心驱动因素
- 产品力与技术创新
SU7 作为小米首款车型,搭载自研 800V 碳化硅平台和 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实现了 “2 秒级加速 + 800 公里续航” 的性能组合。其智能座舱与小米生态深度融合,支持手机互联、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吸引了科技爱好者群体。此外,SU7 Ultra 版本在纽北赛道创下量产车圈速纪录,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技术形象。
- 营销策略与用户运营
小米通过 “雷军个人 IP + 粉丝经济” 模式快速打开市场:
- 发布会与试驾活动:雷军年度演讲、巴黎奥运期间的 SU7 亮相等事件营销,提升品牌曝光度。
- 用户互动:“小米汽车答网友问” 栏目累计回答数百个问题,培养用户参与感;“雷军的副驾” 活动邀请用户体验驾驶乐趣。
- 渠道拓展: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门店覆盖全国 58 城,139 家门店开业,线下体验店与线上商城联动促进销售。
- 供应链与产能管理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供应链体系: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联合电子等头部企业提供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
- 产能规划:北京亦庄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与一期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为后续车型(如 SUV YU7)的量产提供支撑。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 市场竞争加剧
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通过降价和技术迭代巩固地位。例如,比亚迪秦 PLUS DM-i 以 10-15 万元的价格成为插混市场标杆,而特斯拉 Model Y 通过焕新版维持高端纯电市场份额。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 用户口碑与售后服务
尽管小米汽车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广泛,并提供长保修期和高效响应,但用户投诉显示仍存在交付周期长、定金不退、配置修改困难等问题。例如,部分用户反映锁单后无法调整配置,或因产能不足导致提车延迟。
- 2025 年增长目标
小米已将 2025 年销量目标上调至 30 万辆,并计划推出 SUV 车型 YU7 和高性能版 SU7 Ultra。若新车型能延续 SU7 的市场热度,叠加产能释放,小米有望在新势力排名中进一步攀升。
四、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渗透率提升至 40.9%。政策层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和智能网联试点推进,为小米汽车的智能化布局(如 L2-L4 级自动驾驶)提供了支持。然而,补贴退坡和积分政策调整也对企业盈利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在 2024 年的表现验证了其 “高性价比 + 生态整合” 策略的有效性,但在品牌溢价、供应链韧性和用户服务方面仍需持续优化。2025 年,随着新车型上市和产能扩张,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