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发力,凭借技术创新、产品矩阵扩张和市场策略调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全面解析:
一、产品矩阵:SU7 系列与 YU7 双轮驱动
- 小米 SU7 系列: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 SU7 标准版: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2024 年 3 月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稳居纯电动车销量榜单前五。其核心优势包括:
- 高性价比: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搭载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标配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智能驾驶功能。
- 智能化体验: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澎湃 OS 车机系统,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联动。
- SU7 Ultra:定位性能旗舰,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配备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电池,支持 5.2C 超充,10%-80% 电量仅需 11 分钟。其碳纤维车身套件、碳陶瓷刹车盘等配置,吸引了性能车爱好者的关注。
- SU7 标准版: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2024 年 3 月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稳居纯电动车销量榜单前五。其核心优势包括:
- 小米 YU7(御 7):SUV 市场的新势力
- 定位与配置:小米首款 SUV 车型,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价或 30 万元左右。车身尺寸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
- 技术亮点:沿用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HAD),支持城市领航辅助,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设计,配备碳纤维方向盘和零重力座椅。
二、产能与供应链:工厂扩建与技术自研
- 产能提升
- 北京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支持 YU7 生产。
- 武汉工厂: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形成产业集群,预计 2025 年启动建设,进一步扩大产能。
- 供应链协同: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汇川技术供应电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确保关键零部件稳定供应。
- 技术自研
- 电机与电池:SU7 Ultra 搭载自研 V8s 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Ⅱ 高功率方案,能量密度达 255Wh/kg。
- 充电技术:申请 “充电电路及电动设备” 专利,优化充电安全性,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兼容第三方充电桩。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目标: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较 2024 年(13.68 万辆)增长 156%,其中 SU7 系列占比约 70%,YU7 占比 30%。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SU7 以 “性价比高”“智能化体验好” 获认可,部分用户认为其底盘调校接近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
- 争议事件: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碰撞起火致 3 人遇难,小米回应称事故系撞击导致系统受损,非自燃,并承诺配合调查。事件后销量略有下滑,但 4 月锁单量仍保持 1.3 万台。
四、政策与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 政策支持:
- 国家补贴: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小米 SU7、YU7 均符合条件,刺激销量。
- 充电基建:雷军建议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小米已接入 102 万充电桩,覆盖 365 个城市,目标成为 “公用桩充电之王”。
- 竞争格局:
- 国内对手:比亚迪汉 L EV(21.98 万 - 27.98 万元)、极氪 001(25.9 万 - 32.9 万元)等车型在价格和配置上与 SU7 直接竞争;中大型 SUV 市场,领克 900、问界 M9 等新品加剧内卷。
- 国际市场:小米计划 2027 年出海,SU7 Ultra 已在 MWC 2025 亮相欧洲,但 2025 年仍聚焦国内市场。
五、未来展望:技术突破与生态布局
- 技术研发:
- 固态电池:传闻小米正在研发固态电池,预计 2026 年装车,能量密度或超 400Wh/kg。
- 自动驾驶: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计划 2025 年升级至 L3 级,支持城市道路全场景领航。
- 生态融合:
- 车家互联:SU7 与小米智能家居深度联动,可通过手机 APP 控制家中设备,未来计划接入更多 IoT 产品。
- 充电网络:与滴滴合作建设超充站,2025 年目标覆盖 80% 高速服务区,提升补能效率。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的 “产品大年” 和 “产能爬坡年”,SU7 系列持续热销,YU7 上市后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尽管面临自燃事件、竞争加剧等挑战,小米凭借技术自研、供应链整合和政策红利,仍保持高速增长。未来,随着产能释放和海外布局启动,小米汽车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