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快充技术上展现出显著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快充技术参数与车型配置
- 800V 高压平台全面应用
2025 款小米 SU7 Ultra 和 Pro + 全系标配 800V 高压快充平台,支持最高 480kW 的快充功率。以 SU7 Ultra 为例,其 100kWh 电池组可在10.8 分钟内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这一速度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领先地位。极氪 007 虽以 10.5 分钟的充电时间稍快,但小米通过大容量电池(100kWh)在续航能力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 固态电池技术的率先落地
高端车型 SU7 Pro + 高配版在 2025 年 Q4 将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5.0」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12 分钟充电 80%,同时在 - 4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 90%。这种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热失控风险降低 90%,并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显著提升安全性。不过,目前固态电池仅限 SU7 Pro+,2025 年 Q4 后将逐步扩展至 SU7 Max 车型。
- 中端车型的技术适配
除高端车型外,SU7 Max 等中端车型预计仍采用液态电池搭配 800V 平台,充电时间约为 15 分钟充至 80%。而标准版 SU7 可能沿用 2023 款的 200kW 快充技术,充电时间约为 25 分钟充至 80%,以平衡成本与性能。
二、实际表现与技术创新
- 实测数据与用户反馈
第三方测试显示,SU7 Ultra 在常温环境下11 分钟即可充至 80%,与官方参数高度吻合。在 - 15℃的呼伦贝尔寒冷区测试中,其充电时间缩短至 25 分钟,展现出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性能。用户反馈称,SU7 的续航显示误差仅 2.3%,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加油体验。
- 自研技术与协议兼容
小米通过发明专利「为电池充电的方法及电子设备」优化快充协议匹配,解决了多协议兼容问题,实现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高效快充。配合自研澎湃 P1/P2 芯片,充电效率提升 20%,同时降低发热风险。此外,小米还开放澎湃秒充技术,与第三方合作构建跨品牌快充生态,支持「人车家」全场景设备。
三、充电网络与用户体验
- 广泛的充电网络覆盖
小米已接入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的充电网络,覆盖超 102 万根充电桩(其中直流快充桩超 80 万根),并覆盖全国 88.1% 的高速服务区。用户可通过「小米充电地图」实时查看充电桩状态、功率及价格,支持跨品牌无感支付。
- 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
小米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尤为突出。在 - 15℃的寒冷区测试中,SU7 的充电时间仅 25 分钟,且续航达成率虽降至 47.5%,但通过高效热管理系统确保了充电稳定性。相比之下,部分竞品在同等条件下充电时间超过 30 分钟。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800V 平台的普及与固态电池的推进
800V 高压平台已成为行业主流,小米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预计 2026 年相关车型价格下探至 25 万元区间。固态电池方面,小米计划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成本降至液态电池的 1.5 倍以内,届时续航有望突破 1000 公里。
- 生态协同与技术开放
小米将快充技术扩展至车载无线充电、家居融合模块等场景,例如车载无线充支持 50W 功率,兼容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厂商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高倍率快充电池,目标在 2026 年实现 5C 超快充(9.8 分钟充至 80%)。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快充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 + 生态协同」的双重突破:800V 高压平台与固态电池的应用显著提升补能效率,充电网络的广泛覆盖解决用户焦虑,自研技术与开放生态则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随着固态电池产能释放和成本下降,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进一步推动快充技术普及,引领行业进入「10 分钟补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