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2025 年小米汽车的加班情况呈现出高强度、分岗位差异化的特点,主要受产能压力、行业竞争和公司战略目标驱动。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端:产能爬坡下的高强度加班
1. 工厂运营现状
- 双班倒常态化:2024 年 11 月起,小米汽车工厂已实行 24 小时双班制,每天仅停机维护 4 小时。2025 年 1 月进一步调整为每两周休息一天,生产节奏显著加快。
- 产能目标压力: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而一期工厂年产能仅 15 万辆,二期工厂虽已封顶但需到年中投产。当前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SU7 交付周期长达 20-33 周,工厂需日均生产 700-800 辆才能满足需求。
- 员工工作强度:
- 蓝领岗位:实行 **“上六休一”,每天工作 12 小时(含 1 小时休息),实际工时 11 小时。部分生产线近期调整为“上 13 天休 1 天”**,月均加班超 60 小时。
- 薪资结构:底薪约 4000 元,依赖加班费实现月薪过万。前 60 小时加班费年底结算(“工时银行” 制度),超出部分按月发放,引发员工不满。
2. 行业对比
- 与极氪等新势力相比,小米生产端管理更严格,例如厕所时间被催促、夜班强制扣除半小时吃饭时间等细节引发员工抱怨。
- 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高强度加班,新势力车企月均加班 70-100 小时,而小米生产端加班时长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
二、研发端:技术突破与项目冲刺的双重压力
1. 研发投入与节奏
- 资金与人力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智能驾驶团队引入千万年薪人才,万卡 GPU 集群支撑大模型训练。
- 工作强度:
- 智能驾驶团队:实行 **“996 + 项目冲刺”**,城市 NOA 功能开发期间曾连续 60 天无休。
- 普通工程师:普遍 “早 9 晚 10”,周末单休,需在 18 个月内完成传统车企 3 年的工作量。
- 出差与协作:频繁出差审核供应商,跨部门协作压力大,部分岗位需参与赛道测试与数据优化。
2. 薪资与福利
- 薪资水平:普通工程师年薪 30-50 万,资深岗加股票可达百万,但需承受高强度工作。
- 福利争议:
- 研发岗提供深夜打车报销,但无强制调休制度,部分员工反映 “连续加班导致健康问题”。
- 与极氪相比,小米研发端薪资略高但隐性福利较少(如无免费加班餐、季度活动)。
三、管理与行业背景:效率优先的文化导向
1. 公司战略驱动
- 雷军提出 “卷死合资品牌”,要求小米汽车以 **“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 速度扩张。这种战略下,效率优先成为管理核心,加班被视为 “奋斗” 的必要代价。
- 工厂二期建设创下 “小米速度”,工人每日工作 9 小时赶工,凸显公司对交付目标的极致追求。
2. 行业竞争环境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 **“三年洗牌期”**,威马、高合等品牌退出市场,倒逼小米加速技术迭代与产能提升。
- 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的竞争压力,迫使小米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 **“压缩研发周期”**,进一步加剧加班需求。
四、员工反馈与争议
1. 满意度分化
- 生产端员工:
- 正面:六险一金按全额基数 12% 缴纳,餐补 695 元 / 月,200 元四人间宿舍,部分岗位提供晋升通道。
- 负面:加班费延迟发放、管理军事化(如厕所时间监控)引发不满。
- 研发端员工:
- 正面:薪资竞争力强,股票期权弥补工作强度。
- 负面:“薪资倒挂”(校招生低于互联网同行)、“工作生活失衡” 问题突出。
2. 行业共性问题
- 新能源汽车行业 **“高薪换加班”** 现象普遍,宁德时代、奇瑞等企业均因加班争议登上热搜。小米的加班文化与行业趋势一致,但管理细节(如工时银行)更具争议性。
五、未来展望:产能释放与政策调整的潜在影响
1. 产能缓解可能性
-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8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可能逐步缓解交付压力。若产能释放顺利,生产端加班强度或有所下降。
- 但雷军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仍需 **“超产能运营”**,加班压力短期难以根除。
2. 政策与舆论压力
-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延续至 2025 年,刺激市场需求,可能进一步推高产能压力。
- 员工对加班的抱怨若持续发酵,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倒逼管理层优化工作制度(如缩短工时、增加调休)。
总结:高强度加班仍是常态,但存在结构性差异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加班情况可概括为 **“生产端拼产能、研发端拼技术、管理层拼效率”**,具体表现为:
- 生产端:蓝领员工面临 **“上六休一”**、日均 11 小时工时,加班费争议突出。
- 研发端:智能驾驶等核心部门实行 **“996 + 冲刺”**,工作强度行业领先。
- 管理端: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下,加班被视为 “奋斗” 象征,但部分管理细节引发员工不满。
若计划加入小米汽车,需根据岗位权衡薪资回报与健康成本。对于生产岗位,需关注加班费结算方式;对于研发岗位,需评估长期职业发展与工作生活平衡的兼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