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披露的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目标已明确提升至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产能扩张、新车型上市及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 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计划 7-8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提升的产能,总产能有望接近 40 万辆,为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提供硬件基础。
- 二期工厂亮点: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重点支持新车型量产,预计投产初期月产能可达 2.5 万辆。
- 供应链协同与成本控制
小米通过供应链挖潜和协同,2024 年第四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20.4%,亏损收窄至 7 亿元。电池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合作,确保高镍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稳定供应,支撑 SU7 系列及新车型的续航需求(如 YU7 最高续航 820 公里)。
二、产品矩阵与市场策略
- 现有车型表现
- SU7 系列:2025 年第一季度上险量达 7.46 万辆,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其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体验(如澎湃 OS 车机系统)和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
- SU7 Ultra:定位高端,搭载 52.99 万元的旗舰配置,在欧洲市场引发关注,为未来出海铺路。
- 新车型 YU7 的市场潜力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文命名 “御 7”)将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 30-40 万元,提供单 / 双电机、两种电池版本(96.3kWh 和 101.7kWh),续航最高 820 公里。
- 竞争优势:填补小米在 SUV 市场的空白,与小鹏 G9、理想 L7 等车型竞争;智能化配置升级(如 PHUD 投影屏、怀挡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 销量贡献:预计下半年交付量占全年目标的 30%-40%,即约 10.5 万 - 14 万辆。
三、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
- 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 1700 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 5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则预计销量约 1650 万辆,增速 30%。小米需在这一市场中抢占约 2.1% 的份额,压力与机遇并存。
- 政策刺激与补贴支持
- 国家层面:2025 年延续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贴 2 万元,预计拉动新增消费超 200 万辆。
- 地方层面:海南等地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通过 “政策 + 活动” 双轮驱动扩大下沉市场覆盖。
- 用户需求与品牌认知
小米汽车累计锁单量已突破 18.38 万台,显示市场需求旺盛。用户对小米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其智能化和性价比的青睐。但需注意,锁单量下滑趋势(连续数周低于 1.5 万台)可能反映部分用户对交付周期或产能的担忧。
四、竞争格局与风险挑战
- 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挤压
- 新势力对手:小鹏、零跑等品牌 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完成率超 20%,零跑 3 月单月销量达 3.7 万辆,超过小米。
- 传统车企:比亚迪 3 月新能源销量 37.1 万辆,吉利新能源销量 11.9 万辆,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持续抢占市场。
- 产能爬坡与供应链风险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产能压力,但新车型 YU7 的量产仍需时间磨合。若供应链出现波动(如电池短缺),可能影响交付节奏。此外,小米汽车 2024 年亏损 62 亿元,需在销量增长与盈利平衡之间找到可持续路径。
五、销量预测与结论
综合上述因素,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预计在 30 万 - 35 万辆之间,具体取决于以下关键变量:
- 产能释放节奏:若二期工厂按时投产且产能爬坡顺利,全年交付 35 万辆目标可实现;
- 新车型市场表现:YU7 能否在下半年快速打开市场,贡献 10 万 + 销量;
- 政策与竞争环境:补贴政策的持续效果及竞争对手的应对策略。
风险提示:若产能不及预期或市场竞争加剧,销量可能下修至 30 万辆。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季度交付数据及供应链动态,以获取更准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