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时米” 并非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而是网友对小米汽车的调侃称呼,因其首款车型小米 SU7 在外观设计上与保时捷部分车型存在相似性。2025 年,小米汽车以 “保时米” 为标签持续引发市场关注,其产品布局、技术突破和市场表现可概括为以下核心维度:
一、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销量爆发式增长
小米 SU7 在 2025 年延续热销态势,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累计销量在中大型车市场排名第一。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上调全年交付目标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产能释放能力。
- 价格与定位:小米 SU7 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起,以 “高配半价” 策略对标特斯拉 Model 3,其 CLTC 续航达 800 公里,0-100km/h 加速 5.28 秒,兼具性能与性价比。
- 车型扩展: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定位性能旗舰,搭载三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7 秒,预售价 81.49 万元,计划挑战纽伯格林北环量产车圈速纪录。
- SUV 市场布局
小米 YU7 作为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年中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车身尺寸 4999mm×1996mm×1600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235kW)与双电机(220kW+288kW)版本,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目标抢占理想 L7、问界 M7 等竞品市场份额。
二、技术突破与生态整合
- 三电系统与充电技术
- 电池技术:小米 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支持 5.2C 充电倍率,峰值电压 897 伏,CLTC 续航 630 公里。
- 电机性能: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实验室预研激光缠绕技术突破 35,000rpm,远超保时捷 Taycan 的 21,000rpm 水平。
- 高压平台: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普及,支持 5 分钟充电 150 公里,缓解补能焦虑。
- 智能驾驶与生态协同
- 全场景智驾: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进入内测阶段,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覆盖高速、城市道路与泊车场景,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比纯视觉方案高 23%。
- 生态互联:澎湃 OS 系统实现 “人 - 车 - 家” 无缝互联,支持 200 + 米家设备联动(如离家自动关灯、行车数据反哺家庭安防),车机与手机、家居设备的协同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Ultra 麒麟电池,单车价值超 8 万元。
- 电机:汇川技术为小米提供驱动电机,适配 SU7 全系车型。
- 轻量化部件:祥鑫科技供应电池包结构件及车身轻量化组件,模塑科技参股企业北汽模塑为保险杠核心供应商。
- 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通过扩建第二、第三期工厂提升产能,2025 年苏州工厂年产能规划达 30 万辆,确保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实现。
四、市场策略与全球化布局
- 渠道下沉与门店扩张
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58 个城市设立 200 家门店,2025 年计划新增 16 家门店,进驻呼和浩特、洛阳等新城市,并配套 29 家服务中心,强化售后服务网络。
- 全球化试水
- 欧洲市场:以 SU7 Ultra 为先锋,借助纽北赛道成绩提升品牌影响力,其售价仅为保时捷 Taycan 的 1/3,冲击高端市场。
- 东南亚市场:通过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的本地化生产,推出性价比车型,复制 “生态输出” 模式。
五、行业竞争与挑战
- 对标特斯拉
小米 SU7 在销量和配置上对特斯拉 Model 3/Y 形成冲击。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销量 29,244 辆,接近特斯拉 Model Y 的 25,700 辆,且价格更低、续航更长、生态协同更强。
- 本土品牌竞争
极氪 007、智己 L6 等车型在智能泊车、三电技术等领域与小米 SU7 形成直接竞争。例如,极氪 007 配备 31 颗感知硬件,支持多种泊车场景,零百加速 3.4 秒,对小米构成压力。
- 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单车亏损 3.77 万元,需依赖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预计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六、总结与展望
2025 年,小米汽车以 “保时米” 为标签,通过 “技术平权” 和 “生态整合” 策略,在销量、技术、供应链和全球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核心优势在于:
- 极致性价比: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性能参数超越同价位竞品;
- 生态协同:3.96 亿 MIUI 用户转化为潜在车主,车机与智能家居的联动激活二次消费;
- 技术突破:全栈自研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和高压平台技术,树立行业标杆。
然而,小米汽车仍需应对盈利压力、产能爬坡和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若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其 “敢为天下后” 的战略将验证跨界造车的可行性,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