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青岛的布局已形成以销售服务为核心、政策支持为助力、区域市场为重点的发展格局。以下从生产布局、市场表现、政策环境及未来潜力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与供应链:北京为主,青岛尚未涉足整车制造
- 核心产能集中在北京
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其中,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青岛目前未设整车制造工厂,生产环节仍依赖北京基地。
- 供应链本地化探索
尽管青岛未直接参与汽车制造,但本地企业已融入小米供应链。例如,赛轮轮胎与小米合作开发了适配 SU7 Ultra 的赛道轮胎 “Podium TrackPT01”,并在米家商城上线销售。此外,青岛海泰科为小米汽车提供部分内外饰注塑模具,虽规模较小,但标志着本地供应链的初步合作。
二、市场表现:区域交付中心主导,销量增长显著
- 青锋国际汽车城的枢纽作用
位于青岛市北区的青锋国际汽车城是小米汽车在山东省的核心交付中心,2024 年占全省交付量的近 100%。该汽车城集展示、交付、售后于一体,日均客流量超 300 人次,订单排队周期一度达 2 个月,吸引了烟台、威海等周边城市 30% 以上的消费者。
- 车型覆盖与销售策略
青岛市场主推车型包括小米 SU7 系列(21.59 万 - 29.99 万元)和高端车型 SU7 Ultra(52.99 万元起)。政府补贴与消费券政策进一步刺激需求:
- 省级置换补贴:购车发票金额 20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可获 1.5 万元补贴。
- 崂山区消费券:20 万元以上车型可领 6000 元消费券,通过云闪付平台发放。
这些政策叠加后,部分车型实际购车成本可降低 2 万 - 3 万元,显著提升了小米汽车在青岛的竞争力。
- 销量与市场地位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1.61 万辆,其中青岛交付中心贡献了山东省主要份额。尽管小米在全国新势力周销量排名中暂未进入前三,但在青岛市场凭借政策优势和本地化服务,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热门选择。
三、政策环境:智能网联与产业升级双重支持
- 市级产业规划助力
青岛市 2025 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并支持整车企业布局自动驾驶技术。这一政策为小米汽车在青岛推广智能驾驶功能(如 Xiaomi Pilot 系统)提供了制度保障。
- 基础设施与场景应用
青岛正加速建设 “车路云一体化” 基础设施,分批次推进道路智能化改造,并探索 5G-A 全域低空智联感知网。同时,港口物流、环卫作业等场景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为小米商用车(如规划中的 SU7 商用版)提供了潜在市场。
四、未来潜力:出口与生态协同的想象空间
- 出口基地的可能性
青岛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被定位为 “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计划 2025 年整车出口量达 18 万辆。若小米未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青岛,可依托港口优势降低出口成本,拓展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
- 生态链协同深化
小米与青岛的合作不仅限于汽车领域。2022 年,小米曾与青岛工信局探讨共建物联网创新中心,推动 “芯片 + 操作系统” 技术与本地制造业融合。未来,小米生态链企业(如九号公司、石头科技)可能与青岛在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展开跨界合作。
总结:青岛的角色定位与挑战
- 当前定位:小米汽车在青岛的核心功能是区域销售与服务枢纽,政策支持和本地化运营使其在山东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 潜在挑战:缺乏生产基地可能制约供应链响应速度,且全国性新势力品牌(如问界、小鹏)的竞争加剧,需进一步强化差异化优势。
- 未来方向:若青岛能吸引小米布局出口导向型产能,或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场景落地,有望成为小米汽车战略版图中的关键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