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确实发生了多起引发公众关注的事故与争议事件,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电池安全、应急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技术短板,也引发了行业对智能汽车安全标准的重新审视。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重大事故回顾
1. 安徽高速碰撞爆燃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 事故概况:一辆搭载 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以 116km/h 行驶时,因施工路段封闭未及时识别障碍物,系统预警后驾驶员 1 秒内接管,但碰撞前时速仍达 97km/h。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门锁死导致车内 3 名乘员遇难。
- 技术争议:
- 智驾系统反应时间不足:从预警到碰撞仅 2 秒,而人类平均反应时间需 1.5-2.3 秒,行业研究显示 72% 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接管提示后 2 秒内。
- AEB 功能失效: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高速场景下减速能力有限。
- 电池安全边界:97km/h 撞击远超国标 56km/h 测试标准,电池包撕裂致电解液泄漏,引燃时间仅 28 秒,远超宣传的 “黄金逃生时间”。
- 舆论影响:小米股价次日暴跌 5.49%,市值蒸发近 700 亿港元,公众对智能驾驶过度营销的质疑声浪高涨。
2. 湛江电动车碰撞起火事故(2025 年 4 月 5 日)
- 事故概况: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二轮车相撞,对方锂电池挤压起火后引燃 SU7,导致电动车 2 人死亡。肇事司机弃车逃逸,后被逮捕。
- 争议焦点:
- 借车隐患:非车主驾驶且对车辆不熟悉,暴露用户安全教育缺失。
- 电池引燃机制:虽经官方澄清为电动车电池起火,但小米 SU7 电池包底部钢板仅 1.8mm 厚(行业主流 2.5mm),引发对防护设计的质疑。
3. 泉州丰泽区撞车事故(2025 年 3 月 21 日)
- 事故概况:小米 SU7 Ultra 展车撞飞电动车骑行者,致其颅脑损伤死亡。事故未开启智驾系统,但安全气囊未及时弹出,引发对被动安全的争议。
二、技术短板与行业启示
1.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 感知能力不足: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夜间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仅为白天的 42%,施工场景的非标准路障超出算法训练范围。
- 人机协同缺陷:系统过度依赖高精地图,复杂场景(如施工改道)中预警延迟,且未配备机械冗余设计,电子系统失效后车门锁死。
2. 电池安全设计争议
- 碰撞防护不足:安徽事故中电池包在高速撞击下撕裂,而小米 SU7 电池包底部钢板厚度低于行业标准,未通过极端场景测试。
- 热失控应对:尽管宣称 “防弹电池”,但碰撞后电解液泄漏引发爆燃的速度远超实验室条件,逃生通道设计(如机械拉手位置隐蔽)未充分考虑用户操作便利性。
3. 用户教育与责任划分
- 认知错位:78% 的智驾广告暗示 “脱手驾驶”,但用户手册中隐藏 14 项免责条款,导致 63% 车主未完整阅读说明书,45% 存在 “过度依赖系统” 倾向。
- 法律真空:现行法规未明确系统设计缺陷与用户操作失误的责任权重,车企常以 “驾驶员最终控制” 规避责任。
三、小米的应对措施与行业影响
1. 官方回应与技术改进
- 数据透明化:向警方提交事故车辆行驶数据,但关键信息(如 AEB 触发状态、车门解锁日志)缺失,引发质疑。
- 技术升级:
- 计划通过 OTA 优化 AEB 算法,提升静态障碍物识别距离。
- 联合中汽研制定《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池仓安全评估规程》,拟将侧向碰撞标准从 50km/h 提升至 65km/h。
- 用户教育:上线 “极端场景避险指南”,强化碰撞后高压断电操作培训。
2. 市场与行业震荡
- 销量波动:3 月销量达 29244 台,环比增长 23.25%,显示市场对产品的认可,但事故后消费者购车决策更趋谨慎。
- 行业标准升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要求小米召回 30931 台 SU7,修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缺陷;工信部发布的 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 2026 年实施,倒逼车企提升电池安全标准。
四、消费者建议与风险提示
- 理性看待智能驾驶:L2 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需全程监控路况,避免过度依赖。
- 关注电池安全设计:优先选择通过极端碰撞测试(如底部撞击、热失控阻断)的车型。
- 借车风险防范:非车主驾驶时需确认驾驶员资质,避免技术误操作。
- 法律维权意识:事故后及时保存数据(如 EDR 记录),通过法律途径明确责任归属。
五、总结与前瞻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与车企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的不足,但也推动了行业对安全标准的重新审视。未来,随着国家强制标准的实施(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 要求)和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有望得到系统性提升。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仍需保持对技术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共同推动行业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