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曝光信息,小米汽车第三款车型已浮出水面,这将是一款定位家庭用户的增程式中大型 SUV,内部代号 “昆仑”,预计 2026 年正式上市。以下是基于多份权威爆料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产品力解析
- 动力系统突破
新车将首次采用增程式混动技术,搭载 1.5T 四缸增程器(可能来自东安动力),配合宁德时代 CTP 3.0 电池组,综合续航可达 1200 公里以上。这一方案既解决了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又避免了插混车型的充电依赖,精准切入家庭用户痛点。与问界 M9、理想 L9 等竞品不同的是,小米采用了 “双电机四驱 + 后驱单电机” 的动力布局,纯电续航里程达 250 公里(CLTC 工况),支持快充功能,30 分钟可补能 80%。
- 空间与舒适性设计
车身尺寸达到 5200×1990×1750mm,轴距 3100mm,采用 2+2+2 六座布局。第二排配备零重力座椅,支持 160° 平躺和电动腿托,第三排座椅可前后滑动 150mm,头部空间达 950mm。车内搭载小米自研的 “巨幕座舱” 系统,配备 17.3 英寸中控屏 + 12.6 英寸副驾屏,支持三指飞屏和语音连续对话。此外,新车还配备了四区独立空调、车载冰箱和 256 色氛围灯。
- 智能驾驶与安全配置
硬件方面,搭载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2 颗 Orin-X 芯片,算力达 508TOPS。软件层面,将首次搭载 Xiaomi Pilot 3.0 系统,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和远程召唤,城市 NOA 功能预计 2026 年通过 OTA 推送。安全配置上,采用热成型钢笼式车身,配备主动刹车、车道居中、盲点监测等 L2.9 级辅助驾驶功能。
二、市场战略布局
- 价格卡位精准
预计起售价为 24.99 万元,顶配车型不超过 30 万元,直接对标零跑 C11 增程版(14.98 万起)和深蓝 S7 增程版(14.99 万起)。相比竞品,小米在智能座舱和品牌溢价上更具优势,同时通过供应链整合(如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机)将成本压缩 15%。
- 渠道与产能规划
新车将在小米汽车武汉工厂生产,该工厂年产能规划为 30 万辆,采用 “黑灯工厂” 模式,自动化率达 98%。销售渠道方面,计划 2026 年前新增 1000 家门店,覆盖 90% 以上地级市,同时推出 “小米汽车商城” 线上平台,支持定制化选装。
- 生态协同创新
深度整合小米生态链,支持 UWB 数字钥匙、车家互联(控制小米家电)、手机反向充电等功能。此外,还将推出 “小米汽车 APP”,提供一键维保、充电地图、代客泊车等增值服务,打造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闭环生态。
三、行业影响与挑战
- 对竞品的冲击
这款车型的推出将加剧 15-30 万元增程 SUV 市场的竞争。零跑、深蓝等品牌可能被迫跟进智能座舱升级,而理想、问界则需在价格或配置上做出调整。据行业预测,小米增程 SUV 上市后月销量有望突破 1.5 万辆,年销冲击 20 万辆。
- 技术与供应链风险
增程器的 NVH 控制、电池热管理等技术仍需验证。此外,小米在增程系统研发上起步较晚,可能面临专利壁垒。供应链方面,若宁德时代电池供应紧张,可能影响交付进度。
- 品牌定位平衡
如何在保持 “性价比” 标签的同时,提升品牌高端形象是小米的挑战。SU7 主打运动性能,YU7 定位豪华纯电,而 “昆仑” 则侧重家庭实用,需避免品牌形象混乱。
四、用户关注点分析
- 续航与能耗
增程模式下馈电油耗为 6.5L/100km,优于理想 L7 的 7.7L/100km,但略高于问界 M5 的 6.3L/100km。用户需权衡续航与能耗的关系。
- 智能驾驶体验
Xiaomi Pilot 3.0 的实际表现将决定产品竞争力。若能在复杂路况下实现稳定的自动驾驶,将大幅提升用户口碑。
- 售后服务网络
小米需加快充电桩建设,目前其自营超充站仅 500 座,远低于蔚来的 2300 座和小鹏的 2000 座。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正以 “一年一款新车” 的节奏快速扩张,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2026 年有望突破 50 万辆。第三款车型的推出标志着小米从 “纯电突围” 转向 “全品类覆盖”,其 “生态赋能 + 极致性价比” 的策略或将重塑增程车市场格局。然而,在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上,小米仍需持续投入,方能在这场智能汽车的 “终局之战” 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