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事业部已从初期的战略布局迈入规模化量产与全球化扩张的关键阶段。以下从核心业务进展、技术突破、市场表现、战略调整及未来挑战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业务进展:产能与交付双突破
- 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
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从设计的 15 万辆 / 年提升至 2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正式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 / 年,加上武汉基地的规划,预计 2025 年底总产能将突破 50 万辆 / 年。这一产能布局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 交付量与市场热度
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4 月交付以来,累计锁单量已超 24.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连续三个月蝉联中大型车销量冠军。高端车型 SU7 Ultra 上市仅三天,大定订单突破 1.9 万台,锁单超 1 万台,创国产高端电动车纪录。
- 渠道与服务网络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的 127 家服务网点,用户平均提车周期从初期的 40 周缩短至 25 周。雷军宣布 2025 年门店总数将突破 2,000 家,并计划通过 “汽车 + 智能家居” 场景化体验提升用户粘性。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与生态整合
- 三电系统
- 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10%-80% 电量 12 分钟快充,配合自研倒置电芯 CTB 技术,实现针刺测试零起火。
- 电机与电控: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三电机四驱系统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量产车圈速纪录。
- 智能驾驶与座舱
- 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的 HyperPilot 3.0 系统,采用激光雷达 + 纯视觉双方案,支持无图 NO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全国 98.6% 道路,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提升 23%。
- 智能座舱:澎湃 OS 车机系统实现 10 亿设备互联,支持语音控制、跨设备协同(如车内控制米家设备),响应速度较鸿蒙快 17%。
- 轻量化与制造工艺
通过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技术,SU7 Ultra 白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同时成本降低 18%。9,100 吨超级压铸集群配合泰坦合金,后地板零件数从 72 个减至 1 个,车身刚性提升 35%。
三、市场表现:销量与品牌双提升
- 销量结构
- 主力车型:SU7 标准版(25.99 万元起)占销量 65%,吸引传统燃油车用户;SU7 Ultra(52.99 万元起)占比 25%,80% 车主来自 BBA、保时捷等豪华品牌。
- 区域分布:华东、华南市场贡献 60% 销量,北京、上海、广州单城月销均超 2,000 辆;欧洲市场通过 SU7 Ultra 试水,德国、法国订单占海外总销量 40%。
- 用户画像
- 年龄层:35-45 岁用户占比 55%,25-35 岁占比 30%,年轻化趋势显著。
- 职业特征:科技从业者、企业高管、自由职业者为主,对智能生态接受度高。
四、战略调整:产能扩张与生态开放
- 供应链整合
小米通过投资 300 余家供应链企业,构建覆盖三电、智能驾驶、轻量化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投资弗迪电池确保刀片电池优先供应,入股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实现材料成本下降 68%。
- 全球化布局
- 东南亚:泰国工厂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辐射东盟市场,本地化率目标 50%。
- 欧洲: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成立,聚焦智能驾驶算法欧洲化适配,计划 2026 年在匈牙利建厂。
- 生态协同
小米汽车与米家设备深度联动,如车内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空调,车机端接入 200 + 第三方智能硬件,带动生态衍生品销售额突破 141 亿元。
五、挑战与风险
- 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 4.5 万元,主因研发投入(240 亿元)和工厂折旧。若 2025 年达成 35 万辆目标,毛利率有望升至 20%,但盈利仍需时间。
- 产能瓶颈
当前月均产能 2.5 万辆,距离 35 万辆目标需月均 2.9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前存在交付压力。
- 安全与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导致品牌信任度下滑,尽管官方公布 NOA 功能优化方案,但用户对智能驾驶的疑虑仍需时间化解。
未来展望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流量明星” 迈向 “行业标杆” 的关键年。若能实现以下突破,将奠定长期竞争力:
- 技术突围:2025 年底前推出城市 NOA 功能,完成 L4 级自动驾驶路测。
- 成本控制:通过材料创新与供应链整合,将 SU7 标准版 BOM 成本再降 10%。
- 生态变现:智能驾驶订阅服务(ADaaS)上线,目标覆盖 30% 用户。
雷军曾言:“智能电动汽车的终局是生态之战。” 小米正以 “全栈自研 + 生态开放” 的双轮驱动,试图改写行业规则。然而,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围剿下,小米汽车能否在 2025 年实现从 “追赶者” 到 “颠覆者” 的蜕变,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