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形成以高性能纯电车型为核心、覆盖中高端市场的产品矩阵,同时通过技术迭代和产能提升加速市场渗透。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核心车型与配置
1. 小米 SU7 系列
- SU7 标准版
- 价格:21.59 万 - 29.99 万元
- 续航:CLTC 668-800 公里(73.6kWh/101kWh 电池包)
- 性能: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车速 265km/h
- 智能配置:激光雷达、高通骁龙 8295 芯片、五屏联动座舱、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支持城市 NOA 和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
- 价格:52.99 万元
- 续航:CLTC 630 公里(93.7kWh 电池包)
- 性能:三电机系统(前 V6s + 后双 V8s),总功率 1138kW,马力 1548Ps,零百加速 1.97 秒,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标配碳陶刹车和米其林 Cup 2R 轮胎。
- 技术亮点: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支持赛道模式和 OTA 升级。
2. 小米 YU7(纯电 SUV)
- 上市时间:2025 年 6-7 月
- 价格:预计 22.59 万 - 23.59 万元
- 续航:770/760/675 公里(96.3kWh 电池包)
- 配置:单 / 双电机版本,支持 L2 + 级自动驾驶,搭载小米最新智能座舱和跨端生态互联功能。
3. MX11 纯电 SUV
- 定位:中型豪华 SUV
- 价格:21.59 万 - 29.99 万元
- 性能:双电机四驱,总功率 495kW,零百加速 4.5 秒,CLTC 续航超 700 公里
- 智能配置:激光雷达、高通 8295 芯片、小米智驾 2.0 系统,支持无图城市 NOA。
4. 增程 SUV(内部代号 N3)
- 上市时间:2026 年
- 定位:家庭用户市场
- 续航:综合续航超 1200 公里(纯电续航 200 公里 + 增程器)
- 价格:预计 15 万 - 20 万元,主打性价比。
二、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1. 销量与产能
- 2024 年交付量:13.68 万辆(SU7 系列),单月交付峰值超 2.9 万辆。
- 2025 年目标:交付量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二期工厂年内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
- 订单情况:SU7 Ultra 上市三天大定破 1.9 万辆,锁单超 1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42 周。
2. 技术投入与研发
- 2025 年研发预算:超 300 亿元,重点投入智能驾驶、三电系统和多车型开发。
- 智能驾驶:小米智驾 2.0 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支持端到端决策,计划 2025 年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计划 2026 年量产。
3. 市场策略
- 价格策略:SU7 Ultra 通过 “预售价 81.49 万→上市价 52.99 万” 的大幅降价,快速打开高端市场,2 小时内订单破 1 万辆。
- 渠道扩张:2025 年门店数量增至 400 家,覆盖 58 个城市,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 出海计划:2027 年定为出海元年,优先进入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前期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合规风险。
三、挑战与风险
1. 产能与供应链
- 交付压力:SU7 系列订单积压严重,2025 年 Q1 上险量 7.46 万辆,但锁单量连续下滑,需加速产能爬坡。
- 供应链管理:依赖宁德时代电池和博世等供应商,需通过垂直整合(如自研电机和电池材料)降低成本。
2. 亏损与盈利
- 单车亏损:2024 年每辆车平均亏损 4.53 万元,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和规模效应不足。
- 盈利预期:卢伟冰表示 “不设盈利时间表”,但计划通过规模扩张和车型下沉(如增程 SUV)改善毛利率。
3. 市场竞争
- 国内竞争: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小鹏 G9 等竞品降价冲击市场,小米需维持 “技术平权” 优势。
- 品牌溢价:SU7 Ultra 虽参数领先,但缺乏传统豪华品牌的历史积淀,用户对 “新豪华” 的认可度仍需时间验证。
四、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看点
- 技术突破: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和纽北圈速证明小米在性能领域的竞争力,固态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有望在 2026 年量产。
- 产品矩阵:从纯电轿车到 SUV,从高端性能车到性价比车型,小米覆盖 15 万 - 53 万元价格区间,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 产能释放: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协同将缓解交付压力,35 万辆目标能否达成是关键。
- 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与手机、IoT 设备的无缝互联,强化 “人车家全生态” 差异化优势。
总体而言,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技术验证” 转向 “规模扩张” 的关键年,其能否在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盈利,将决定其长期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