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 2025 年市场反馈与技术验证,小米汽车(以 SU7 系列为代表)的主要缺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核心层面,涉及技术可靠性、用户体验、品牌信任等多重挑战:
一、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短板与信任危机
- 感知与决策逻辑缺陷
小米 SU7 的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在高速场景下暴露致命短板:116km/h 时速下,系统对静态障碍物(如水马、桩桶)的检测距离仅 100 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 3 秒,导致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 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最终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并引发爆燃。这与小米宣传的 “135km/h 可刹停” 形成强烈反差,用户手册中 “AEB 不响应锥桶” 等免责条款更引发 “隐瞒关键信息” 的质疑。
- 过度营销与用户教育缺失
小米将 NOA(导航辅助驾驶)包装为 “科技感” 卖点,但未充分警示其局限性。安徽铜陵事故中,驾驶员因过度依赖智驾系统,以 116km/h 高速行驶,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障碍物,最终酿成三人死亡悲剧。专家指出,小米的营销话术模糊了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 的界限,导致用户风险意识薄弱。
- 软件逻辑漏洞与召回争议
2025 年 4 月,小米因智能泊车功能缺陷召回 3 万余辆 SU7 标准版,但仅通过 OTA 升级解决,未涉及硬件冗余优化。用户反馈称,升级后系统仍存在 “夜间识别率下降”“障碍物误判” 等问题,暴露软件测试周期不足的隐患。
二、电池安全设计与供应链风险
- 高速碰撞下的燃爆风险
安徽事故中,SU7 以 97km/h 撞击后电池爆燃成骨架,虽采用气凝胶隔热层,但磷酸铁锂电池在高速冲击下电芯撕裂、电解液泄漏的问题凸显。行业测试标准普遍低于 80km/h,而小米未针对真实事故场景强化电池防护结构,成本与安全的平衡遭质疑。
- 供应链混用与品控挑战
小米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电池供应商体系,标准版随机混装不同电芯,导致技术兼容性与品控难度增加。安徽事故中,电池供应商身份至今未明,追溯机制缺失加剧用户担忧。此外,比亚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热管理需求差异,可能影响整车性能一致性。
三、续航虚标与补能体验落差
- CLTC 续航达成率偏低
实测显示,SU7 标准版(CLTC 700km)在高速工况(120km/h)下续航仅 450km,达成率约 64%;四驱 Max 版(CLTC 810km)激烈驾驶后缩水至 500km,冬季低温衰减更超 30%。用户吐槽 “宣传续航打六折,冬季出行焦虑翻倍”。
- 充电兼容性与效率问题
尽管支持 800V 高压快充,但非小米自建充电桩的实际峰值功率不稳定,部分第三方桩仅能维持 300V 左右,补能效率低于宣传。早期用户反馈充电口盖偶发无法自动弹开,需手动干预。
四、售后服务网络与品控短板
- 网点覆盖与响应效率不足
小米采用 “2S 店模式”(销售与服务分离),虽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但三四线城市服务网点密度仍低于传统车企。用户投诉称,部分地区维修需跨市送修,等待周期长达两周以上。
- 内饰品控与设计缺陷
后排座椅坐垫拼接处存在缝线不规整、皮革褶皱等问题,小米售后以 “外力导致” 为由拒绝更换,引发用户维权争议。溜背造型导致身高 175cm 以上乘客头部空间局促,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偏直,长途舒适性欠佳。
五、品牌信任崩塌与市场反噬
- 事故连锁反应与口碑危机
2025 年 “断轴”“自燃”“高速碰撞致死” 等事故频发,叠加召回事件,导致二手 SU7 价格暴跌 15%-20%,部分用户发起集体诉讼。社交媒体上 “小米车 = 移动棺材” 等极端言论扩散,品牌信任度遭遇成立 15 年来最严峻挑战。
- 营销与现实的割裂
雷军曾高调宣称 “用户信任支撑盲订 30%”,但事故后粉丝群出现大规模退单潮。安徽事故中,小米以 “无法接触车辆”“起火原因待查” 回应,被批逃避责任,进一步削弱公众信心。
六、性能设计与实用性矛盾
- 赛道化调校的日常妥协
SU7 Ultra 的三电机四驱系统虽提供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的极致性能,但底盘悬挂偏硬,过减速带颠簸感明显,城市通勤舒适性打折。赛道模式下刹车片耐用性不足,5 圈半赛道驾驶后前刹车片即磨损严重,暴露出家用车与赛道性能的定位冲突。
- 储物空间与智能化体验失衡
尽管前备箱(105L)与后备箱(454L)容积可观,但中控台过度依赖触控操作,物理按键极少,调节后视镜、空调等基础功能需多级菜单操作,对传统用户极不友好。非小米手机用户无法使用 UWB 钥匙,车机应用商店生态远落后于华为鸿蒙,智能化体验存在割裂感。
总结:新势力造车的典型困境
小米汽车的问题折射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共性挑战:过度依赖营销包装掩盖技术短板,快速扩张忽视品控沉淀,智能化激进迭代与安全验证周期失衡。尽管小米通过 OTA 升级、供应链优化等措施试图补救,但短期内难以扭转 “技术不可靠” 的市场认知。若要破局,需从硬件冗余设计、用户风险教育、售后服务体系等底层逻辑重构信任,而非单纯依赖性价比与生态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