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长春的布局已形成以销售网络为核心、政策支持为助力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销售与服务网络:东北地区战略支点
1. 吉林省首家交付中心落地
2025 年 2 月 22 日,小米汽车在长春汽开区景阳大路正式启用东北地区首家交付中心,总面积近 7000 平方米,涵盖车辆展厅、Xiaomi Life 生态体验区、交付大厅及售后服务区。该中心不仅承担销售与交付职能,还提供维修保养、车主活动等全周期服务,标志着小米在东北市场的服务体系进入新阶段。
政企协同案例:汽开区在交付中心建设过程中提供 “全周期护航”,包括选址、工商注册等环节的专人专班服务,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小米汽车的重视。
2. 销售团队扩张与车型覆盖
长春绿园区近期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小米正在招募SU7 Ultra 高级销售岗位,要求具备高性能车销售经验或头部新势力直营店工作经历,底薪 1.5 万元起,综合薪资可达 2 万 - 3 万元。这表明小米在长春的高端车型销售策略已启动,SU7 Ultra(预售价 81.49 万元)等旗舰车型将成为重点推广对象。
二、政策支持:地方补贴与产业协同
1. 购车补贴叠加效应显著
长春市在 2025 年 3 月推出市级 + 区级 + 省级三重补贴,直接刺激小米 SU7 销量:
- 市级补贴:购车发票金额 25 万元以上可获 6000 元补贴(2025 年 3 月 10 日 - 31 日);
- 绿园区补贴:购车发票金额 20 万元以上额外补贴 4000 元(2025 年 2 月 26 日 - 3 月 31 日);
- 省级置换 / 报废补贴:新能源车最高可享 1.5 万元置换补贴,燃油车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1.3 万元。
以 SU7 Max(售价 29.99 万元)为例,叠加补贴后购车成本可降低约 2.5 万元,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2. 供应链资源整合
长春绿园区作为汽车产业核心区域,拥有 107 家汽车配套企业,部分企业已承接小米汽车零部件项目。2025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 “汽车产业供应链发展对接会” 上,小米与中国一汽、陕西汽车等企业共同探讨供需合作,显示其正在深度融入长春汽车产业链。
三、产品与技术落地:智能驾驶与生态联动
1. 智能驾驶功能本地化适配
小米 SU7 在长春已推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包括城市道路领航、自动泊车(含离车泊入、代客泊车)等。针对长春冬季低温环境,小米 YU7 在 2025 年 2 月完成 **-10℃高速长途测试 **,单次续航超 1300 公里,验证了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2. 生态协同深化
小米汽车与长春本地企业的合作延伸至 **“人车家” 生态 **。例如,交付中心设置 Xiaomi Life 体验区,展示手机、家电与汽车的互联场景;未来或通过小米生态链企业(如九号公司)在长春布局智慧出行服务。
四、未来展望:潜在合作与战略布局
1. 与一汽的合作可能性
尽管 2021 年小米与一汽曾洽谈合作,但 2025 年尚未有实质性进展披露。若双方未来在产能共享(如利用一汽闲置工厂)或技术联合研发(如混动系统)领域达成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小米在东北的产业根基。
2. 生产基地布局猜想
目前小米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年产能 100 万辆)和武汉(规划中),长春暂未规划工厂。但考虑到长春的汽车产业链优势,未来可能通过供应链投资(如电池工厂)或区域分拨中心建设,深化本地化布局。
五、挑战与风险
1. 市场竞争加剧
长春作为传统汽车重镇,新能源渗透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米需应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价格战,同时需在品牌认知度(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和售后服务网络(如充电桩覆盖)上持续投入。
2. 政策依赖风险
当前购车补贴政策集中于 2025 年 3 月,若后续补贴退坡或调整,可能影响短期销量。小米需通过产品力提升(如升级智能驾驶功能)和生态粘性增强(如 MIUI 车机互联)巩固市场份额。
总结
2025 年的长春已成为小米汽车在东北地区的战略枢纽,通过交付中心落地、政策补贴叠加、供应链整合等举措,逐步构建 “销售 - 服务 - 生态” 闭环。未来,随着 YU7 等新车型上市及潜在合作深化,小米有望在长春乃至东北市场实现从 “产品销售” 到 “生态共建” 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