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形成了以高性能轿车 SU7 Ultra、中大型纯电 SUV YU7(御 7)和增程式 SUV 昆仑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覆盖 20 万至 80 万元价格区间,技术路线涵盖纯电与增程,市场定位兼顾性能、家用与性价比。以下从产品定位、核心参数、智能配置及市场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一、产品定位与价格分层
1. 小米 SU7 Ultra:性能旗舰,树立技术标杆
- 定位:纽北最速四门量产车,主打赛道性能与极致加速。
- 价格:标准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
- 目标用户:追求驾驶激情的高端用户,对标保时捷 Taycan、特斯拉 Model S Plaid。
2. 小米 YU7(御 7):走量主力,冲击主流市场
-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主打空间与智能化。
- 价格:预计 25 万 - 30 万元,直接挑战特斯拉 Model Y。
- 目标用户:家庭用户与科技爱好者,填补 SU7 与昆仑之间的市场空白。
3. 小米昆仑:增程黑马,抢占实用市场
- 定位:中大型增程式 SUV,主打长续航与多场景适应性。
- 价格:起售价约 15 万元,剑指理想 L7、问界 M7。
- 目标用户:充电设施不足地区的家庭用户,兼顾城市通勤与长途出行。
二、核心参数对比
1. 动力与续航
车型 | 动力类型 | 电机配置 | CLTC 续航 | 充电能力 |
---|---|---|---|---|
SU7 Ultra | 纯电 | 三电机(前 V6s + 后双 V8s),1548 马力 | 630km(三元锂) | 800V 高压快充,12 分钟补能 300km |
YU7 | 纯电 | 单电机后驱(235kW)/ 双电机四驱(508kW) | 820km(三元锂) |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km |
昆仑 | 增程式 | 1.5T 增程器 + 双电机四驱,纯电 400km,综合超 1000km | 纯电 400km,综合超 1000km | 支持直流快充,兼容家用充电桩 |
2. 性能与操控
- SU7 Ultra:0-100km/h 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配备碳陶瓷制动盘、空气悬架及主动扩散器,赛道性能极致。
- YU7:双电机版 0-100km/h 加速 3.9 秒,支持后轮转向,转弯直径 11.7 米,兼顾运动与灵活性。
- 昆仑:增程版 0-100km/h 加速 6.5 秒,后轮转向 + CDC 可变悬架,提升大车身操控性。
3. 空间与设计
- SU7 Ultra:车长 5070mm,轴距 3000mm,溜背造型风阻系数 0.195,主打运动美学。
- YU7: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轿跑 SUV 造型,五座布局,后排空间优于 Model Y。
- 昆仑:车长超 5 米,轴距 3000mm,三排六座设计,垂直 D 柱优化第三排头部空间,后备箱容积同级领先。
三、智能配置差异
1. 智驾系统
- SU7 Ultra:搭载 Xiaomi Pilot Max,配备 2 颗 Orin X 芯片(算力 508TOPS)、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 城市 NOA 及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 YU7:标配激光雷达,预计搭载与 SU7 Max 同款智驾系统,支持高速 NOA 与自动泊车。
- 昆仑:激光雷达 + 博世 IPB 2.0,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智驾芯片算力 508TOPS。
- 标准版 SU7:无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11 颗摄像头 + 84TOPS 算力),仅支持基础 L2 功能。
2. 智能座舱
- SU7 Ultra:骁龙 8295 芯片 + 17 英寸中控屏,支持 HUD、多模态交互及车家互联。
- YU7:同款 HyperOS 系统,支持小米生态设备无缝联动,标配 56 英寸 AR-HUD。
- 昆仑:骁龙 8295 芯片 + 多屏交互,第二排配备独立娱乐屏,强化家庭场景体验。
四、市场策略与产能布局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 7 月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YU7 与昆仑产能占比超 70%,SU7 Ultra 定位限量高端。
- 技术壁垒:SU7 Ultra 验证三电机、800V 平台等技术,为后续车型下放铺路;昆仑的增程技术与后轮转向有望成行业标杆。
- 用户口碑:SU7 凭借安全性(如坠崖事故中乘员舱完整)与性价比(2024 年交付 13.6 万辆)建立信任,YU7 与昆仑延续 “技术平权” 策略。
五、选购建议
- 追求极致性能:SU7 Ultra 以赛道基因与顶级配置,适合预算充足的性能玩家。
- 家庭实用之选:YU7 在空间、续航与智驾的平衡更优,适合城市通勤与长途出行;昆仑的增程方案则彻底解决续航焦虑,适合充电不便地区。
- 性价比首选:若预算有限,2024 款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起)仍具竞争力,适合对智驾需求不高的用户。
小米通过 2025 年的产品矩阵,在纯电与增程赛道双线发力,既巩固了技术领先地位,又以精准的价格分层覆盖不同用户需求,有望在新能源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