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米汽车工厂 2025 年的造价,目前官方并未直接披露完整数据,但结合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可梳理出以下核心要点:
一、工厂建设的基本框架
小米汽车工厂主要布局在北京亦庄,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总占地面积约 71.8 万平方米(相当于 1 个故宫),包含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年产能 15 万辆。一期工厂的固定资产投资未完全公开,但根据土地购置成本(6.1 亿元)及行业同类项目估算,总投资可能在百亿级别。
- 二期工厂:
2024 年 7 月以 8.42 亿元竞得北京亦庄 53 万平米工业用地,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与一期合计产能达 30 万辆。根据政府要求,二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 26 亿元,年产值需达 160 亿元。若仅计算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二期工厂的基础建设成本约为 34.42 亿元(土地 8.42 亿 + 固定资产 26 亿)。
- 未来扩展:
2025 年 3 月,小米计划将二期工厂东侧 52 公顷地块纳入扩建,总面积将达 105 公顷,进一步提升产能以应对订单增长。扩建部分的投资尚未公开,但参考二期标准,可能需额外数十亿元。
二、总投入与成本分摊
- 整体投资规模:
雷军在 2025 年 1 月透露,小米汽车业务总投入已接近 300 亿元,其中 130 亿元用于研发,剩余部分涵盖工厂建设、供应链布局、人员支出等。若按此估算,工厂建设(含北京、武汉等基地)可能占总投入的 30%-40%,即约 90 亿 - 120 亿元。
- 行业对比与推测:
参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总投资约 500 亿元,年产能 75 万辆)和蔚来合肥工厂(投资超 200 亿元,年产能 100 万辆),小米北京工厂的单位产能投资(约 10 万元 / 辆)处于行业中等水平。结合北京工厂 30 万辆总产能,推测其总造价可能在 200 亿 - 300 亿元之间。
- 成本控制策略:
小米通过自研技术(如 9100 吨压铸机)和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例如,一体化压铸技术减少 72 个零部件焊接工序,单台车身成本降低约 10%。此外,工厂高度自动化(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和 “黑灯生产” 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效率。
三、产能与投资的动态平衡
- 产能爬坡与资金周转: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极限(交付周期长达 30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压力将部分缓解,但武汉工厂(规划 2000 亩)等新项目的启动可能需要额外数百亿元投资。
- 盈利压力与长期规划: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超 4 万元,但通过销量增长(2025 年目标 35 万辆)和毛利率提升(四季度达 20.4%),预计 2025 年可实现盈亏平衡。工厂投资需通过规模效应分摊,若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单位产能投资成本将显著下降。
四、数据局限性与风险提示
- 信息碎片化:
公开数据多为土地购置、固定资产投资要求或总投入估算,缺乏官方完整披露。例如,雷军提到的 300 亿元总投入包含研发、供应链等多方面,工厂造价占比难以精确拆分。
- 扩建与后续投资:
武汉工厂、三期扩建等项目的投资尚未计入,实际总造价可能高于当前估算。此外,供应链本地化(如武汉热管理系统项目)和智驾技术投入(2025 年 AI 研发占比 25%)也会增加成本。
- 行业波动风险: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销量不及预期,进而影响产能利用率和投资回报。例如,理想汽车 2024 年单车利润腰斩,反映价格战对盈利的冲击。
结论
综合现有信息,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含一期、二期及扩建)2025 年的总造价预计在 200 亿 - 300 亿元之间,其中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约占 30%-40%。这一估算基于产能规划、行业对比及小米公开的总投入数据,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 数据存在推测性,实际造价可能因扩建、技术升级等因素调整;
- 武汉等新工厂的投资尚未完全计入;
- 小米通过供应链整合和技术自研,单位产能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若需更精确数据,需等待小米官方披露或政府审批文件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