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 2 月最新人事调整及权威媒体报道,小米汽车的高层领导团队已形成以雷军为核心的管理架构,重点覆盖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以下为最新的高层领导一览表及背景解析:
核心管理层
1. 雷军
- 职位:小米集团 CEO 兼小米汽车部总裁
- 职责:全面统筹小米汽车战略方向、产品定义及资源调配,直接领导四大核心部门(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智能座舱)。
- 背景:小米创始人,2021 年宣布造车后亲自挂帅,2024 年带领小米 SU7 实现 “不到一年交付 20 万辆” 的行业纪录。2025 年将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并推动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2025 年预计超 300 亿元)。
2. 于立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体系运营部
- 职责:负责工厂运营、产能爬坡及制造体系标准化,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原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深度参与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2022 年加入小米后,主导产品定义及北京总部建设,2025 年人事调整后专注于提升产能以应对 30 万辆订单积压。其北汽背景为小米引入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尤其在极狐与麦格纳合作中积累的资源成为小米工厂建设的关键支撑。
3. 黄振宇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质量部总经理
- 职责:统筹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及成本优化,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参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基地建设。2023 年加入小米后,推动供应链整合与国产化,2025 年继续兼任质量部总经理,体现小米对品控的重视。其麦格纳背景为小米引入全球供应链资源,尤其在零部件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上发挥关键作用。
4. 于锴
- 职位:产品部总经理
- 职责:负责产品创新、研发及产品线规划,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2025 年接任产品部总经理,主导小米 SU7 后续车型及 SUV 产品 YU7 的研发。其内部晋升路径反映小米对产品研发的本土化与连续性的重视。
5. 刘黎
- 职位: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职责:主导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用户体验优化及 App 生态建设,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背景:原小米手机部门高管,2025 年调任汽车业务,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其调任体现小米对智能化与用户体验的核心诉求。
战略支持角色
6. 梁秋实
- 职位:汽车部政委
- 职责:协调集团资源,向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德和雷军双线汇报。
- 背景:2025 年新设立的政委角色,强化小米汽车与集团其他部门的协同,尤其在人才管理与跨部门协作上发挥桥梁作用。
7. 胡峥楠
- 职位:高级顾问(实际参与研发体系)
- 职责:负责研发标准化流程制定及技术架构搭建。
- 背景:原吉利研究院院长,主导 CMA、SEA 架构开发。2021 年以顺为资本合伙人身份加入小米,2025 年现身高管合影,被视为小米汽车研发体系的核心人物。其吉利背景为小米引入模块化架构经验,加速 SU7 等车型的研发进程。
争议与调整
8. 李肖爽
- 职位:小米汽车副总裁(原 CFO)
- 现状:2025 年 4 月仍以副总裁身份参与活动,但未提及 CFO 职务,可能已调整。其原分管供应链与市场,但 2025 年人事调整后,供应链职责由黄振宇接任,市场部负责人未明确。
9. 周钘
- 职位:原营销负责人
- 现状:2025 年 4 月调任上汽 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不再担任小米汽车职务。其离职反映小米在营销战略上的调整,可能转向内部培养或引入新人才。
架构特点与战略意图
- 权力集中化:四大核心部门(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智能座舱)均直接向雷军汇报,形成 “战时指挥部” 模式,与华为车 BU 的管理架构类似。
- 传统车企经验注入:于立国、黄振宇等高管来自北汽、麦格纳,带来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经验,助力小米快速搭建生产体系。
- 技术生态协同:胡峥楠等顾问的加入,强化研发能力;刘黎的调任则推动小米生态链资源向汽车业务倾斜。
- 产能优先导向:2025 年人事调整聚焦智能制造与供应链,旨在缓解 30 万辆订单积压,确保 YU7 等新车型按时交付。
总结
小米汽车的高层团队呈现 “互联网 + 传统车企” 的融合特征,雷军通过直接掌控核心部门确保战略执行效率,而于立国、黄振宇等行业资深人士则补足制造与供应链短板。2025 年的管理调整既是应对产能压力的务实举措,也体现小米在智能汽车赛道的长期布局。未来,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及新车型上市,团队架构可能进一步动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