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发生的两起起火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具体情况及相关分析如下:
一、事件概述
- 安徽铜陵高速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一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行驶时,因施工路段改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并提示驾驶员接管。碰撞前时速仍达 97km/h,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相撞后起火,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遇难。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在施工路段的局限性,以及车门应急解锁机制的实际操作争议。
- 广东湛江碰撞起火事故(2025 年 4 月 5 日)
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二轮车相撞,电动车锂电池因挤压变形起火,引燃小米汽车。肇事司机弃车逃逸后被逮捕,事故造成电动车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小米初步分析认为起火原因为外部锂电池引发,非车辆自燃。
二、关键争议点
- 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
- 反应时间不足:NOA 系统在碰撞前 2 秒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仅 1 秒即发生碰撞,行业研究显示此类场景下驾驶员有效应对概率不足 15%。
- AEB 功能局限:SU7 的 AEB 系统不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高速场景下减速能力有限,与行业同配置车型类似。
- 电池安全与起火原因
- 安徽事故:碰撞后电池包撕裂导致电解液泄漏,引燃车辆。小米强调起火非 “自燃”,而是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未接触事故车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分析车门锁死原因。
- 湛江事故:电动车锂电池爆燃引燃小米汽车,小米指出其电池包通过 30 吨挤压测试,但事故中火势传导路径显示外部火源加速蔓延。
- 应急机制与逃生设计
- 车门解锁争议:安徽事故中家属质疑车门因断电或电子锁失效无法开启,尽管小米设计了机械拉手,但现场目击者称乘员未操作,可能因碰撞导致车身变形或操作不熟悉。
- 逃生指南更新:小米在 2025 年 4 月发布应急逃生指南,详细说明机械拉手位置及操作步骤,但用户教育不足仍是隐患。
三、小米官方回应与措施
- 事故处理与调查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及系统信息,并承诺公开透明。
- 雷军公开致歉,承诺 “不回避责任”,并协助家属善后。
- 技术改进与召回
- 对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2 月生产的部分 SU7 启动电池模块免费检测,涉及约 1800 台车辆。
- 优化智能驾驶系统,计划通过 OTA 升级 AEB 功能至 135km/h 刹停速度。
- 法律与舆论应对
- 否认网传 “国家新能源汽车事故鉴定中心” 报告的权威性,称其为非法机构。
- 起诉商标侵权企业,维护品牌权益,但与起火事故无直接关联。
四、行业影响与公众反应
- 销量与市场信心
- 事故后小米汽车周销量短暂波动,但 2025 年 4 月 7 日至 13 日销量回升至 0.63 万辆,环比增长 23.58%,显示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下挫,智能驾驶相关企业跌幅达 5-8%。
- 法律诉讼进展
- 安徽事故遇难者家属表示将考虑法律诉讼,质疑车辆设计缺陷及应急机制有效性。
- 法律分析指出,若证实智能驾驶系统或车辆设计存在缺陷,小米可能需承担产品责任,赔偿金额可能涉及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五、专家建议与行业启示
- 技术层面
- 加强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的测试,提升传感器夜间识别能力。
- 优化电池包防护设计,尤其针对前向碰撞的热失控风险,推动行业标准完善。
- 用户教育与安全冗余
- 强制用户提车时培训应急操作,例如机械拉手使用及破窗逃生技巧。
- 引入双 12V 电源设计,避免单点失效导致逃生功能瘫痪。
- 法规与监管
- 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的权责划分,推动 “人机责任” 立法。
- 强化电池安全测试标准,覆盖前向碰撞等极端工况。
六、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起火事件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电池安全边界及应急机制的实际挑战。尽管小米通过技术改进、召回检测及法律应对积极回应,但第三方独立调查结果的缺失仍引发公众疑虑。未来,行业需在技术迭代、用户教育及法规完善上协同努力,以平衡创新与安全。对于消费者,建议关注官方安全指南,定期演练应急操作,并持续关注事故调查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