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体验感呈现出鲜明的科技属性与用户导向,但在部分领域仍需突破。以下从核心场景展开分析:
一、驾驶体验:性能与实用的平衡
动力表现:旗舰车型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1548 马力可实现 1.98 秒零百加速,高速再加速能力媲美超跑。但日常驾驶中,用户反馈实际体感与 Model 3 Performance 接近,车身 2.4 吨的重量削弱了灵活度,更适合高速巡航而非弯道劈弯。标准版 SU7 后驱版续航扎实(CLTC 700km),电门响应线性,适合城市通勤。
底盘调校:SU7 Ultra 采用双叉臂 + 多连杆悬架,配合空气弹簧和 CDC 阻尼调节,高速稳定性突出,但悬挂对细碎震动过滤不足,运动模式下路感过于清晰。标准版车型悬挂偏软,接近传统豪华轿车风格,适合家庭用户。
赛道争议:专业测试显示,SU7 Ultra 在赛道连续制动后刹车片磨损严重,5 圈半即需更换前刹车片,暴露了极端场景下的耐用性短板。不过日常驾驶中动能回收系统(最高 0.3g)有效减少刹车使用,普通用户无需担忧。
二、智能体验:生态联动的天花板
车机系统:HyperOS 车机搭载高通 8295 芯片,操作流畅度媲美旗舰手机,支持语音控制、米家设备联动(如远程控制空调、灯具)。16.1 英寸中控屏采用 3K 分辨率,但 UI 设计偏向简约,功能入口较深,需学习成本。
智驾系统: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支持无图路段拟人化驾驶,轨迹规划平滑自然,急加速 / 刹车减少 30%。但 L3 级自动驾驶尚未通过法规认证,城市 NOA 仅在 10 城开放,复杂路口仍需人工接管。
生态优势:与小米生态链深度整合,支持 200 + 设备联动,如车内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到家自动开启空调等,构建 “人 - 车 - 家” 无缝体验。
三、续航与充电:技术突破与用户痛点
续航能力:SU7 Ultra 搭载 93.7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630km,实际城市工况约 550km;YU7 作为 SUV 车型,最长续航达 820km,支持跨省长途。标准版 SU7 后驱版冬季续航衰减约 25%,低温环境下热泵空调制热效果优于同级。
充电效率:800V 高压平台支持 480kW 快充,1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充电速度领先特斯拉 V3 超充(18 分钟)。但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一般,部分老旧桩无法激活满功率。
四、内饰与设计:情绪价值的双刃剑
外观设计:SU7 Ultra 的 “U 型” 空气动力学套件(前铲、尾翼)提升下压力至 285kg,但造型争议较大,部分用户认为尾翼比例失调。标准版车型线条简洁,太空银车漆在光线下呈现蓝灰色调,辨识度高但易显脏。
内饰质感:Ultra 版采用 Alcantara 全包覆、碳纤维饰板和黄色 Nappa 座椅,运动氛围拉满,但装配工艺仍有提升空间,如饰板缝隙不均匀。标准版车型内饰用料偏塑料,座椅舒适性优于 Model 3,但后排头部空间局促。
细节设计:前备箱容积 105L,可容纳 20 寸登机箱;中控台镂空设计便于放置篮球等物品,实用性突出。
五、售后服务:规模与质量的博弈
服务网络:全国已布局 33 家服务中心,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平均服务半径超 200 公里,三四线城市依赖第三方合作网点。上海单店月均交付 300 台,维修排队需半月,配件价格为市场价 3 倍。
售后体验:质保政策覆盖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电池 8 年 / 16 万公里,但维修工艺遭质疑。例如,义乌车主维修后出现电机异响,4S 店推诿责任,最终需更换电机总成。部分用户反映售后态度敷衍,存在 “甩锅” 现象。
六、安全与口碑:极端场景的考验
被动安全:SU7 车身采用 1500MPa 热成型钢,坠崖事故中乘员舱保持完整,气囊及时弹出,挽救全家性命,安全口碑爆棚。
主动安全:标配 11 个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功能,但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误判案例。例如,深圳车主遇车机显示安全距离但实际剐蹭,售后拒绝担责。
总结:性价比与创新的先行者
2025 年的小米汽车以 “高配半价” 策略颠覆市场,SU7 标准版 21.59 万起售,提供同级领先的续航、智能生态和安全配置,适合追求科技感的年轻家庭。然而,品牌在极端工况可靠性、售后服务网络和 L3 级智驾落地进度上仍需突破。对于用户而言,选择小米汽车意味着拥抱创新,但也需容忍成长中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