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已形成 “一主两辅” 的产能布局,同时武汉基地的规划也在加速推进。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亦庄工厂:智能化与绿色制造标杆
1. 产能布局与建设进展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产能提升至 28 万辆 / 年。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1-3 月累计交付 75,869 辆,产能利用率接近极限。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竞得地块,2025 年 3 月多座建筑封顶,6 月竣工,7-8 月投产。原规划 53 公顷,后扩展至 105 公顷,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新车型 YU7。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三期规划:毗邻现有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完成规划,可能用于二期扩建或未来新车型生产,进一步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2. 技术与生产亮点
- 智能制造:工厂配备 9100 吨压铸岛集群(规模超特斯拉上海工厂)、700 + 机器人,实现大压铸、冲压、涂装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辆车。
- 绿色工厂: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年减碳约 9905 吨;废水处理效率达 99%,废重金属零排放;采用水性环保涂料,VOCs 排放低于北京市标准 50%。
3. 供应链与产能协同
- 本地化配套:武汉江夏区建设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2025 年投产。
- 柔性生产:一期工厂通过产线调整,可同时生产 SU7 和 YU7,二期工厂专注于新车型,提升生产效率。
二、武汉基地:华中战略支点
1. 规划与定位
- 选址:网传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可能成为小米第三座整车厂。
- 产能目标: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年产能 30 万辆,远期目标 100 万辆,支撑小米 “2026 年百万辆” 战略。
- 车型布局:规划生产增程式 SUV(内部代号昆仑),定位 15 万元市场,剑指比亚迪宋 PLUS 等竞品。
2. 政策与产业优势
- 政策支持:湖北省为雷军故乡,地方政府可能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助力小米快速落地。
- 供应链集群:武汉车谷聚集东风、本田等整车企业及完整配套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三、产能挑战与应对
1. 订单压力
-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订单池超 10 万辆,交付周期最长达 11 个月,二期工厂投产可缓解压力,但产能爬坡仍需时间。
- 新车型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和 SU7 Ultra(2025 年交付)将进一步拉动需求,小米计划通过武汉基地扩产应对。
2. 技术升级
- 电池安全:工信部 “史上最严电池令” 要求 2026 年 7 月起动力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需加速自研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或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
- 智驾投入:2025 年研发预算超 300 亿元,重点布局自研 EEA 架构、V8s 电机及智能底盘技术,支撑高阶智驾车型生产。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
1. 政策红利
- 购置税减免:2025 年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最高 3 万元),叠加地方补贴,消费者综合购车成本降幅达 20%-30%。
- 以旧换新:报废国四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 2 万元补贴,刺激中低端市场需求。
2. 竞争格局
- 头部挤压:比亚迪、吉利银河等品牌月销量超 10 万辆,小米需通过性价比(如 SU7 补贴后最低 17.8 万元)和智能化(Xiaomi Pilot 4.0)突围。
- 价格战风险:2025 年新能源车市场预计推出 150 款新车型,30 万元以下占比超 70%,小米需平衡产能扩张与利润空间。
总结:从 “制造” 到 “智造” 的跨越
2025 年,小米汽车厂房建设呈现三大特征:北京基地产能饱和、武汉基地蓄势待发、技术升级驱动效率提升。通过智能化工厂、绿色制造和供应链本地化,小米正加速从手机厂商向全球车企转型。然而,产能爬坡、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仍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若武汉工厂顺利落地,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