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供应链体系已形成覆盖核心技术、智能制造、生态服务的多元化布局,通过 “自研 + 投资 + 战略合作” 模式构建了行业领先的供应链网络。以下是其核心供应链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三电系统
1.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Pro 版三元锂电池(101kWh 麒麟电池,能量密度 200Wh/kg),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充电续航增加 510km。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73.6kWh),成本较三元锂低 18%,通过随机混装策略平衡产能与成本。
- 技术创新:自研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7.8%;投资瑞隆科技布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研发大圆柱电池。
2. 电驱系统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供应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联合研发 21000rpm 超转速电机,适配 SU7 全系车型,2024 年电控市占率 11%(第三方第一)。
- 华为 DriveONE:搭载于高端车型,碳化硅模块能量损耗降低 7%,适配小米自研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
3. 热管理
- 三花智控:供应热泵系统及电子膨胀阀,低温续航提升 15%,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二、智能驾驶与座舱
1. 自动驾驶
- 英伟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 NOA 及自动泊车,2025 年暂无升级 Thor 芯片计划。
- 禾赛科技 AT128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点云密度 254 万 / 秒,夜间识别率提升至 99.7%。
- 德赛西威:提供域控制器及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 功能,2025 年订单占比超 30%。
2. 智能座舱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230K DMIPS 算力,支持多屏交互及 AI 语音助手,车机启动速度提升至 2 秒。
- 华阳集团:供应 HUD 及液晶仪表,支持 AR 导航及手势控制,与华为鸿蒙系统兼容。
三、轻量化与车身制造
1. 材料创新
-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通过投资定制化型材研发商,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成本从 380 元 /kg 降至 120 元。
- 拓普集团:供应铝合金底盘及一体化压铸后地板,零件数量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2. 结构件
- 祥鑫科技:供应电池包结构件,轻量化产品减重率超 20%,2025 年新增产线缩短交付周期至 30 天。
- 模塑科技:供应保险杠及防擦条,参股企业北汽模塑为一级供应商,市占率超 30%。
四、充电与能源生态
1. 充电网络
- 蔚来 / 小鹏 / 理想充电联盟:接入 36,555 个充电桩,覆盖全国 95% 高速路网,充电地图集成于小米汽车 APP。
- 特来电 / 星星充电:共建超充站,支持 500kW 超充,充电效率提升至 1C 以上。
2. 技术开放
- 澎湃秒充技术:开放 33W/55W 有线秒充标准,与安克、罗马仕合作推出充电宝及插排,兼容第三方设备。
五、关键零部件与投资布局
1. 核心零部件
- 保隆科技:供应胎压监测及储气罐,适配小米 SU7 智能底盘系统。
- 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及仪表盘,采用曲面玻璃工艺,抗冲击强度提升 50%。
2. 供应链投资
- 超 100 家参股企业:覆盖电池材料(瑞隆科技)、激光雷达(速腾聚创)、碳化硅芯片(瞻芯电子)等领域,2025 年投资规模超 50 亿元。
- 生态协同:通过小米智造基金投资弗迪电池、万安科技等,形成轻量化联盟,摊薄研发成本。
六、制造与供应链管理
1. 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年产能 60 万辆,采用 9100T 压铸机及柔性产线,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2. 供应链管理
- VMI 中央仓模式: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 18 次 / 年,不良品率控制在 0.5% 以下。
- 摩德纳平台:实时监控 3000 + 供应商数据,自动切换备选方案,保障交付稳定性。
七、挑战与应对
- 电池透明度争议:标准版电池随机混装引发用户疑虑,2025 年计划推出 “电池溯源系统”,通过 APP 展示电芯供应商信息。
- 碳化硅芯片依赖:自研碳化硅模块进入中试阶段,2026 年量产可降低对英飞凌、Wolfspeed 的依赖。
- 充电网络短板:与蔚来合作换电技术,2025 年试点 “车电分离” 模式,降低用户购车门槛。
小米汽车通过 “技术自研 + 生态投资 + 开放合作” 策略,构建了覆盖三电、智驾、轻量化的全产业链体系,其供应链布局不仅支撑了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更通过生态协同和成本控制,为行业提供了 “垂直整合 + 开放赋能” 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