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压铸技术应用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其核心技术布局和产能规划展现出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以下是基于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技术突破:从设备到材料的全链路自研
- 9100 吨压铸岛集群的量产落地
小米自研的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含 60 个设备、433 个工艺参数)已实现规模化应用,锁模力超越特斯拉的 9000 吨设备,成为全球最大吨位压铸系统之一。该系统通过 1016 万次 AI 仿真优化,将 72 个传统零部件整合为单一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个,车身减重 17%,生产效率提升 45%。例如,SU7 的后地板采用此技术后,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是传统车型的两倍,同时通过三段式溃缩区设计,将中低速碰撞维修成本降低 60%。
- 泰坦合金的迭代升级
小米自研的「泰坦合金」在 2025 年进一步优化,引入稀土元素和锆合金配方,材料强度提升至 380MPa,韧性提高 25%,且支持 30% 循环铝使用,单个零件碳减排 352.53kg,相当于每年多种植 488 万棵树。该材料已通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认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 智能化生产体系
压铸车间配备自研视觉大模型质检系统,2 秒内完成微米级缺陷检测,效率是人工的 10 倍,精度提升 5 倍。同时,AI 主动优化压射参数系统可实时调整 9 大工艺参数,将良品率稳定在 95% 以上。
二、产能布局:二期工厂投产与交付目标上调
- 北京工厂二期投产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7 月正式投产,新增 40 万平方米生产面积,配备两条 9100 吨压铸产线,单条产线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 SU7。配合一期工厂,总产能将达每月 3.7 万辆,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原计划 30 万辆)。
- 供应链协同
小米与海天联合研发的 HDC9100 压铸机已交付两台,配合文灿股份的 9000 吨压铸机,形成多吨位设备矩阵。材料端,立中集团的免热处理合金单车用量达 150kg,贝斯特的精密轴部件实现 0.02mm 级精度。
- 绿色制造
工厂采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同时压铸废料回收利用率达 95%,实现闭环生产。
三、车型应用:从 SU7 到 YU7 的技术延伸
- SU7 系列的技术标杆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前 V6S + 后双 V8S),采用压铸后地板和 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车身重量降低 18%,续航提升至 830km(CLTC),零百加速 1.98 秒。其碳化硅电控模块能量损耗降低 7%,配合轻量化车身,整车制造成本下降 23%。
- YU7 的创新突破
2025 年 6 月发布的 YU7 将首次应用「蜂窝铝镁合金型材」,通过拓扑优化算法将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比 Model Y 轻 18%。该材料成本从 380 元 /kg 压降至 120 元,实现车规级量产,同时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 技术普惠化
小米宣布开放压铸技术专利,允许友商采购泰坦合金和压铸设备,通过生态合作摊薄研发成本。例如,某友商采购小米定制型材后,单车成本降低 18%,而小米通过技术授权获得额外收益。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成本革命
小米的压铸技术将传统冲压产线改造成本从 10 亿元降至 2 亿元,同时通过供应链投资构建轻量化联盟,推动行业整体降本。按年产 30 万辆计算,仅材料创新一项即可年省 54 亿元。
- 技术壁垒
小米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压铸设备、材料、工艺全链路技术的车企,其 155 项相关专利形成护城河。例如,AI 仿真系统可在 1016 万种配方中快速筛选最优方案,研发效率是传统方法的 50 倍。
- 可持续发展
泰坦合金和蜂窝铝镁合金的规模化应用,使小米汽车碳足迹较传统工艺减少 35%,符合欧盟 2035 年零排放法规要求。
五、风险与挑战
- 技术迭代压力
特斯拉计划 2025 年推出 2 万吨压铸机,蔚来研发 16000 吨设备,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削弱小米的技术优势。
- 供应链风险
全球压铸机产能紧张,力劲科技等供应商订单已排至 2026 年,小米需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产能。
- 维修经济性争议
尽管三段式设计降低了维修成本,但一体化压铸车身仍面临高事故维修费用的质疑,需加强保险合作和售后网络建设。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全栈自研的压铸技术、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和开放生态策略,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制造范式。其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产品竞争力,更通过成本优势和生态开放推动行业变革。未来,随着更大吨位压铸机的研发和材料技术的持续创新,小米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