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飞行汽车作为其生态战略的重要一环,在 2025 年已进入实质性研发与商业化筹备阶段。根据最新信息,小米集团于 2025 年 3 月 9 日正式宣布,首款飞行汽车计划于2026 年量产,这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低空交通领域的重大突破。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
- 增程式动力系统
小米飞行汽车将采用增程式电动技术,融合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功能。这种设计既能通过燃油发动机为电池充电,解决纯电飞行的续航焦虑,又能在城市道路中作为普通汽车使用,实现 “陆空两栖” 模式切换。
对比:美国 Joby Aviation 的纯电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续航约 240 公里,而小米的增程式方案理论上可突破这一限制,但具体数据尚未公布。
- 折叠旋翼与智能座舱
设计上,小米飞行汽车将搭载可折叠旋翼系统,在地面行驶时旋翼收纳以降低风阻,飞行时展开实现垂直起降。座舱部分则整合小米生态的智能交互技术,支持语音控制、多屏联动等功能,同时配备冗余安全系统(如降落伞应急装置)。
- 轻量化与材料创新
车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合小米在手机制造中积累的轻量化技术,目标将整备质量控制在 1.5 吨以内。电池方面,或搭载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 II 电池,支持高倍率放电以满足飞行需求。
二、价格与市场策略
- 百万元级定价目标
小米计划将飞行汽车的售价控制在100 万元以内,仅为当前同类竞品(如德国 Lilium Jet 的 300 万美元)的三分之一。这一策略延续了小米 “性价比屠夫” 的传统,旨在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对比:小鹏汇天的旅航者 X2 售价约 150 万元,但仅支持短途飞行且未取得适航认证。
- 应用场景聚焦
初期市场将瞄准高端商务出行与紧急救援,例如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通勤服务,或与医疗机构合作空中急救网络。长期来看,随着低空政策开放,可能拓展至城市短途通勤与旅游观光。
三、技术挑战与法规突破
- 核心技术瓶颈
- 空中导航与避障:需解决复杂空域环境下的实时路径规划,小米可能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城市 NOA 技术(已覆盖十城)迁移至飞行场景。
- 适航认证: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对低空飞行器管控严格,小米需推动政策调整,例如参与试点城市的空域开放项目。
- 政策与生态合作
小米正联合华为、宁德时代等产业链龙头,打造 “空中出行联盟”,推动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与华为合作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与宁德时代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
四、行业竞争与市场前景
- 全球竞争格局
- 国际玩家:美国 Joby Aviation、德国 Volocopter 等已获得适航认证,但成本高昂;日本丰田、韩国现代也在布局。
- 国内对手:小鹏汇天、亿航智能(EH.US)等已推出原型机,其中亿航的 EH216-S 是全球首款获适航认证的载人级 eVTOL。
- 市场规模预测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 2040 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美元。中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与低空经济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核心增长极。
五、2025 年关键进展
- 技术验证与测试
小米飞行汽车已进入原型机测试阶段,预计 2025 年内完成多次公开试飞,验证动力系统、飞控算法及安全性能。
- 政策与法规突破
小米正参与中国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如深圳、合肥)的政策制定,推动空域分级管理、适航认证简化等措施,为 2026 年量产铺路。
- 供应链布局
与经纬恒润等供应商合作开发飞行汽车专用零部件,包括电驱系统、航电设备等,同时投资碳纤维材料企业以保障产能。
六、风险与不确定性
- 法规滞后风险
中国低空开放进程可能慢于预期,导致商业化延迟。例如,美国已划定多个 “城市空中交通试验区”,而中国尚未明确全国性空域管理方案。
- 技术成熟度
增程式动力系统的可靠性、飞行安全性仍需长期验证,若出现重大事故可能影响市场信心。
- 成本控制挑战
碳纤维、航空级传感器等零部件成本高昂,小米能否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百万元定价目标仍存疑。
总结
小米飞行汽车在 2025 年的布局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对未来交通的野心。其增程式技术路线、性价比策略与生态协同能力,有望打破传统航空巨头的垄断。然而,法规突破、技术验证与成本控制将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若一切顺利,2026 年量产的小米飞行汽车或将开启 “陆地与空中无缝衔接” 的出行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