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在 2025 年推出的高端车型SU7 Ultra是目前品牌旗下最接近 80 万元价位的产品。这款车于 2024 年 10 月首发并开启预售,预售价为 81.49 万元,后调整为 52.99 万元起售,实际交付价格根据配置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其核心信息与市场表现的详细解析:
一、性能与技术:百万级超跑的参数,平民级定价
- 动力系统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双 V8s+V6s),综合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达 350km/h,性能参数直接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售价 167 万元)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售价约 90 万元)。其赛道表现尤为突出,原型车曾以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刷新纽伯格林北环最速四门量产车纪录,量产版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也创下 2 分 09 秒 44 的最快圈速。
- 电池与续航
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版电池包,CLTC 续航 620 公里,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补能 10%-80%)。即便在电量仅剩 20% 时,放电功率仍可达 800kW,赛道连续两圈高强度驾驶无明显衰减。
- 底盘与操控
全车 17 处使用碳纤维材质(包括车顶、扩散器等),车身减重 12kg,配合主动空气悬架(支持 10 段调节)和碳陶瓷刹车盘(前六后四活塞卡钳),实现 100km/h-0 制动距离 30.8 米,高速过弯侧倾控制优于传统燃油超跑。
二、智能化与豪华体验:科技与舒适的平衡
- 智能驾驶与座舱
搭载 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配备 2 颗 Orin 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 NOA、城市道路 L2 + 级辅助驾驶及全场景自动泊车。车机采用骁龙 8295 芯片和 HyperOS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 后排拓展屏),并深度整合米家生态,可实现手机、家居与车辆的无缝互联。
- 内饰与配置
内饰采用 5㎡意大利 Alcantara 材质和碳纤维饰板,座椅支持加热 / 通风 / 按摩功能,标配 17 扬声器音响系统。赛道版还提供专属 “赛道大师” App,可实时显示圈速、G 值等数据,并支持历史圈数分析。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订单与交付
2025 年 2 月上市后,SU7 Ultra 10 分钟内斩获 3680 台小订,2 小时订单突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但因产能限制,部分选装碳纤维套件的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43 周(约 10 个月),普通版交付周期为 25-30 周。
- 用户评价
- 优点:动力表现 “炸裂”,智能驾驶系统 “精准可靠”,车机交互流畅,赛道模式 “竞技感拉满”。
- 不足:悬挂调校偏硬,日常通勤舒适性一般;部分用户反映高速风噪明显,座椅包裹性有待优化。
- 竞品对比
与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相比,SU7 Ultra 在马力(1548 vs 1020)、加速(1.98 秒 vs 2.1 秒)和价格(52.99 万 vs 90 万)上均占优,但品牌溢价和海外市场认可度仍有差距。
四、争议与挑战
- 品牌认知断层
小米长期以 “性价比” 著称,SU7 Ultra 的高端定位与用户固有印象存在冲突。部分消费者认为 “小米 = 廉价”,对其豪华属性持怀疑态度。
- 产能与品控压力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已超 200%,但新增产能(如东风云峰工厂)尚未完全释放,导致交付周期过长。此外,早期批次车辆出现车机死机、充电兼容性等问题,需通过 OTA 持续优化。
- 售后与服务网络
尽管小米承诺提供 “5 年 / 10 万公里整车质保 + 8 年 / 16 万公里三电质保”,但高端车型专属服务(如赛道日活动、定制化保养)仍在完善中,部分三四线城市服务网点覆盖不足。
五、总结:小米高端化的里程碑与试金石
SU7 Ultra 的推出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军高端性能车市场,其 “参数碾压” 策略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关注,但长期竞争力取决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体验的用户,SU7 Ultra 以 50 余万元的价格提供百万级超跑的体验,堪称 “性价比之王”;但对于注重品牌溢价和成熟服务网络的消费者,传统豪华品牌仍是更稳妥的选择。
若你考虑购买 SU7 Ultra,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 配置选择:标准版(52.99 万)已具备核心性能,纽北限量版(81.49 万)增加专属拉花、轻量化轮毂等赛道套件,适合赛道爱好者。
- 交付周期:普通版预计等待 6-8 个月,选装碳纤维套件需等待 10 个月以上,需提前规划提车时间。
- 优惠政策:部分地区(如厦门)提供最高 1.5 万元新能源补贴,叠加经销商优惠后实际入手价可低至 51 万元左右。
总之,SU7 Ultra 是小米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品牌冲击全球高端汽车市场的重要尝试。其能否持续突破,取决于小米能否在性能、品牌、服务三者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