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东北是可以买的,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谨慎考虑,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
有利因素
- 环保与日常成本优势:在非冬季的季节,电车相对环保,尾气排放为零,有助于减少城市污染。而且在日常城市通勤中,如果充电方便,电费成本通常比燃油成本低,长期使用能节省一定开支。
-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一些电车厂商针对低温环境推出了先进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如特斯拉等品牌的车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温对电池的影响,提升续航表现。
- 部分地区政策支持: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可能会出台一些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免费停车政策或优先通行政策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购车和使用成本,提高使用便利性。
- 驾驶体验好:电车通常具有动力输出直接、加速平稳、车内噪音小等优点,能为驾驶者带来较好的驾驶体验。在城市道路行驶中,其灵活的操控性也更具优势。
不利因素
- 续航里程衰减:东北冬季漫长且寒冷,平均气温常常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极端低温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电池续航能力通常会下降30%-50%。原本能跑500公里的车,冬季可能只能跑250-350公里。
- 充电不便:东北地区充电桩的覆盖率仅为南方城市的30%-40%。以某省会城市为例,市区内每平方公里的充电桩数量不足5个,在高速等偏远地区充电桩更少,充电等待时间长。
- 能耗增加:冬季需要开暖气,这会使电耗增加30%-40%。假设原本每百公里电耗15度,开了取暖可能就会达到20-21度,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
- 电池损耗:低温环境以及频繁充放电对电池损害较大,据相关研究,电池每频繁充放电100次,其容量可能就会减少5%-10%。
- 维修成本与保值问题:电动车的维修技术相对复杂,一些关键部件的维修费用比油车高出20%左右,且在二手车市场上,电动车的保值率普遍只有油车的60%-70%。
- 车体结冰:纯电动车由于转换效率高,放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量,无法像燃油车那样依靠发动机热量融化车体上的冰,冰积聚在轮胎缝隙、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等位置,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带来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