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产业链布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其相关股票可从核心零部件、电池材料、智能驾驶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以下是基于最新市场动态和供应链合作信息的分析:
一、小米集团(01810.HK)
作为小米汽车的母公司,小米集团是产业链的核心标的。其港股代码为**01810.HK**,2025 年 4 月股价稳定在 42 港元左右,总市值约 1.07 万亿港元。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叠加 SU7 Ultra 高性能版和首款 SUV 车型 YU7 的上市,销量增长预期明确。光大证券预测,小米汽车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0% 以上,直接拉动集团整体盈利改善。此外,小米在智能驾驶、800V 高压快充等技术领域的突破(如自研大模型、激光雷达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其长期竞争力的信心。
二、核心零部件与动力系统供应商
- 汇川技术(300124.SZ)
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全系提供电驱动系统,技术覆盖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68%。其电驱系统性能对标特斯拉,且深度绑定小米产能扩张,2025 年订单弹性显著。此外,公司全球化布局获欧洲车企 20 亿元订单,海外市场贡献新增量。
- 凯众股份(603037.SH)
作为小米 SU7 减震系统核心供应商,国内市占率超 30%,合肥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公司同步开发线控制动技术,适配小米智能底盘升级需求,2025 年智能驾驶相关业务收入或翻倍。年内股价涨幅已达 137%,业绩弹性居供应链首位。
- 华域汽车(600741.SH)
综合性零部件巨头,为小米提供内饰、电驱动铝壳盖、车灯等核心部件,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小米汽车放量将显著提升其采购规模,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三、电池与材料供应商
- 比亚迪(002594.SZ/01211.HK)
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 能量密度提升 15%,成本再降 10%。2025 年比亚迪总市值突破 1.2 万亿元,年内涨幅达 48%,深度绑定小米产能扩张。此外,其与小米在快充技术、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合作持续深化。
- 宁德时代(300750.SZ/03721.HK)
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占小米电池采购量 40%,入选工信部 “核心供应商白名单”。2025 年 Q1 动力电池订单同比激增 200%,麒麟电池技术迭代驱动毛利率提升。尽管近期与蔚来达成换电合作,但其在小米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未受影响。
- 贝特瑞(835185.BJ)
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龙头,硅碳负极技术领先,间接供应小米汽车电池材料。小米高端车型对快充性能要求高,硅基负极渗透率提升将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叠加海外市场拓展,长期空间广阔。
四、智能驾驶与生态配套
- 舜宇光学(02382.HK)
为小米 SU7 提供 ADAS 前视、侧视、后视摄像头模组及镜头,技术适配性强。其车载光学业务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生态协同效应显著,2025 年智能驾驶硬件订单占比有望提升至 30% 以上。
- 均胜电子(600699.SH)
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联合小米开发高阶自动驾驶方案,技术整合能力突出。随着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智能化升级,公司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毫米波雷达等领域的订单将持续增长。
- 中机认检(301508.SZ)
国内少数具备汽车检测与认证一体化能力的机构,服务小米汽车设计验证环节,技术权威性强。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随行业扩容激增,公司可拓展至智能驾驶认证等高附加值领域。
五、市场动态与风险提示
- 政策与技术驱动
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叠加小米汽车产能释放,2025 年产业链规模或超千亿元。同时,小米在 800V 高压快充、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如自研大压铸集群、端到端智驾系统)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 风险因素
- 竞争加剧:华为、特斯拉等对手在智能驾驶、成本控制等领域的技术迭代可能挤压小米市场份额。
- 供应链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如锂、钴)或产能瓶颈可能影响零部件企业盈利。
- 市场预期修正:若小米汽车销量不及 35 万辆目标,或毛利率提升速度放缓,相关股票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供应链投资逻辑聚焦技术壁垒高、订单弹性大、生态协同强的核心标的:
- 短期可关注汇川技术(动力系统)、凯众股份(智能底盘)等直接受益于产能爬坡的企业;
- 长期需跟踪宁德时代(电池)、舜宇光学(智能驾驶硬件)等具备技术护城河的龙头;
- 风险规避方面,建议优先选择 20- 风险规避方面,建议优先选择 2025 年订单占比超 30%、现金流稳健的公司(如祥鑫科技、万向钱潮)。
投资者需结合小米汽车交付节奏、技术迭代进展及行业政策动态,动态调整持仓结构。
